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希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普希金

分类:【文化精萃】

俄国诗人,作家。俄罗斯近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贵族家庭。早期受典型的贵族教育,家中藏书丰富,经常有名人雅士来此聚会,这些对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产生了巨大影响。

1911年入彼得堡贵族子弟的皇村学校,并在法国文化熏陶下开始最初的模仿写作。他与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恰达耶夫等人的交往对他思想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学校生活后期参加过具有先进倾向的“阿尔扎马斯社”的活动。1815年在学校的公开考试中当众朗诵古典风格的《皇村回忆》,受到宫廷诗人杰尔查文的青睐。

1817年学校毕业后到外交部任职,后来曾参加过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幸福同盟”的外围组织“绿灯社”。根据民间故事和传说写成的童话体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17―1820)使他一举成名。这一时期他写下一些流传很广的反专制倾向的政治抒情诗,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等,触怒了当局,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将其调离京都流放南俄。

1820年至1824年的南方流放时期,是普希金创作中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他的作品受到拜伦诗歌艺术的影响。主要作品包括长诗《高加索的俘虏》(1820―1821),《强盗兄弟》(1821―1822),《巴赫切萨拉伊的泪泉》(1821―1823),以及后来在米哈依洛夫斯克完成的《茨冈》(1824)。《茨冈》描写厌弃现代文明的贵族青年阿乐哥在茨冈人部落中一段悲剧性的爱情经历,对于个性自由及其现实可能性做了深刻探索。这一时他创作了《囚徒》(1820)、《致大海》(1824)等优秀抒情诗。还有一些诗作反映了诗人身陷囹圄、渴望自由而不可得所带来的抑郁复杂的心境。

1824年7月,普希金被押解到父母领地普斯科夫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交地方当局及教会监管达两年之久。这一时期他写下《冬天的黄昏》(1825)、《酒神祭歌》(1825)以及爱与美的颂歌《致凯伦》(1825)等许多抒情诗。历史诗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在描写王位更迭的同时,对社会群体、人民大众的历史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诗体小说《努林伯爵》也完成于1825年。这一时期是他转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年年底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他的许多好友或被处死,或被流放。次年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出于政治目的将他召到莫斯科。普希金一方面应召,另一方面在《致西伯利亚》(1827)、《阿里昂》(1827)等诗中仍然保持对以往信念的忠诚。1828年写成颂扬彼得大帝的叙事史诗《波尔塔瓦》。1830年参加主编《文学报》,同年与莫斯科第一美人龚察洛娃订婚,并前往领地波罗金诺处理地产。由于当时瘟疫流行,交通断绝,他在此度过著名的“波罗金诺的秋天”。

这是他的创作高潮时期。他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别尔金小说集》、《石客》等四部小悲剧、以及《秋天》、《我又造访了》等一些抒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公是俄国文学史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怀疑、冷漠,精神空虚,他与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爱情悲剧与此有直接关系。这部作品被别林斯基称作是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开“小人物”文学之先河。

1831年与龚察洛娃结婚并迁居彼得堡,后来又接受了屈辱性的“宫廷近侍”的职位。在彼得堡度过的最后时期中,他创作了谴责金钱欲望的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3)、反映农民暴动的《杜布罗夫斯基》、思考个体与历史冲突问题的叙事诗《青铜骑士》、以布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1836年创办《现代人》杂志。在《纪念碑》(1836)一诗中对自己一生文学创作的意义做了概括性的总结。

1837年因不断受到流言蜚语的侮辱,向纠缠其妻的法国流亡分子丹特斯男爵提出决斗,并在决斗中受重伤,不久死去。沙皇害怕引起骚动,下令将其秘密安葬。

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享有“诗歌的太阳”的美名,他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也是现实主义的开创人之一。他的创作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强调作家的公民责任感。他的抒情诗充满对生活的肯定,深信理智、光明、人性将最终获胜。他的作品自然流畅,风格简朴,情感充沛,情调明快,对俄罗斯文学规范语言的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