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陀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普陀山

分类:【文化精萃】

在浙江省东北,舟山群岛中部。海岸曲折,呈狭长形。原称普陀洛迦,或作补陀洛迦、补恒洛迦、布吐洛迦,都是梵语音泽,意为小白花。又有“南海普陀”之称。面积11.78平方公里。属普陀县。岛上山势峻秀拔挺,梵刹林立,誉为“海天佛国”。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和众多的庵庙。寺院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古迹甚多;与九华、五台、峨眉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岛上风景雄奇,俱“以海而兼山之胜”。主要风景点有佛顶山、千步沙、梵间洞、潮音洞、南天门等。气候宜人,亦为游览、避署佳地。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省东北部普陀县舟山群岛的普陀岛上。岛呈狭长形,面积12.76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唐宣宗大中年间,印度一僧人在此自燔10指,据云“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为观世音显灵地。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慧锷自五台山请观音像归国,遇大风触礁,于紫竹林结茅留居,建“不肯去观音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自此历朝相继兴建寺院,僧众云集。其中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名寺为我国清初建筑群的典型。此外尚有紫竹林、潮音洞、千步沙、梵音洞、西天门、朝阳洞等名胜。

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舟山市东部。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风景资源最为丰富的一个岛屿。岛呈狭长形,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环岛一周约33公里。普陀山景区还包括南面的朱家尖岛和东南莲花洋中的洛迦山岛,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普陀山风景名胜区除西南部龙沙岙一带有千余亩平地外,其余皆为丘陵,主峰佛顶山海拔219.2米,北部和东南部多海湾沙滩,主要有后岙沙、飞沙岙、千步沙、百步沙、金沙滩等。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属于典型的海岛风光,山容奇丽多姿,兼具海天辽阔之胜。现划分为10个景区:普济寺景区,慧济寺景区,法雨寺景区,飞沙岙、梵音洞景区,百步沙、千步沙景区,南天门、紫竹林景区,西天门、风洞嘴景区,观音眺、潮音洞景区,海澄庵景区,洛迦山景区以及新开发的朱家尖景区。主要景点有佛顶名山、两洞潮音、千步金沙、华顶云涛、梅岭仙境、朝阳涌日、盘陀普照、法华灵洞、宝塔闻钟、莲花夜月、洛迦灯火等。普陀山风景名胜区还以海天佛国著称,佛教文物蔚为大观,是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景区内寺院林立,最著名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和不肯去观音院。岛上还有88庵,其中以紫竹林、鹤鸣、大泉、梅福等最为出名。普陀山佛教协会于1962年创办了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全山名寺千余件珍贵文物。普陀山各寺院的佛像雕塑,精美绝伦,其中如普济寺的毗卢观音跌坐像、三十二石身像、大乘庵的卧佛像、千佛楼的阿弥陀佛木雕像以及杨枝观音碑刻像等。近年来新开发的朱家尖岛是普陀山的姐妹岛,相距仅2.5公里,岛上奇峰林立,石怪洞异,沙滩绵亘,形成山、海、沙、石、洞相互点缀的海山奇观,是旅游观光、消夏避暑的胜地。

位于东海莲花洋上,人称海天佛国,是浙江舟山群岛的一个岛屿、闻名中外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岛上山峦起伏,古木幽深,海天一色,风光秀丽。相传普陀山是观音大士修真得道之地,山上百余座寺院庵堂大都供奉观音大士像。国内外佛教信徒上山朝拜者四季不绝,前来避暑和观光旅游者更是不计其数。传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诞辰、出家、得道的日子,每当这三大香期,前去朝拜、游览者络绎不绝,其中还有来自日本、菲律宾、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的信徒和游客,满山香烟缭绕,一派佛国气象。普陀山古刹众多,寺院林立,其中最著名的是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和观音洞、梵音洞、梅福庵、大乘庵、紫竹林、杨枝庵六大禅院。历史上香火最盛时,山上曾有三寺六院八十八庵一百二十八茅蓬,三千余僧尼,真可谓是“逢宅皆寺院,遇人即僧尼”,俨然“佛界”。

在桂林市东七星公园中心,即七星山的北部四峰。明代末期,道士潘常静因将普陀岩误为碧虚岩(七星岩之旧称)而在此岩壁上刻“碧虚岩”3个篆字。此山西麓有元风洞,又名玄风洞、芫荽岩。夏日入洞,则凉风习习,暑热顿消。从此洞北行可至普陀门,门右护碑亭中有唐代颜真卿书“逍遥楼”碑,宋代李彦弼的《湘南楼记》和明代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等珍贵碑刻。从此登山即至普陀石林,怪石嶙峋。傍山有普陀楼,楼后有观音洞。楼右下方有一泉眼,清彻如镜,称为永泉。泉前即是普陀岩。岩洞状如拱篷,雨天山水沿崖壁倾泻而下,封住岩口,成了“水帘洞”。从此岩右行,有玄武阁、玄武洞、白鹤洞。玄武洞中有“龟蛇合一”浮雕,红蛇青龟,栩栩如生。普陀山天矶峰上有摘星亭,登亭四望,景色尽收眼底。

七星山之北四峰。位于七星公园北侧,七星岩洞穴在其山腹。清代刘名誉诗道:“普陀原只在心头,南海飞来恰桂州。”有七星岩、元风洞、普陀岩、朝云岩、玄武洞、四仙岩、弹子岩、留春岩、省春岩等景点。山脚元风洞,冬暖夏凉。山门内,护碑亭存唐、宋、明三代古碑。其中《逍遥楼》碑,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蒲州(今山西永济)逍遥楼所题,唐时拓来桂林,榜书端庄雄伟,风姿夺人。山腰一敞坪,有明代吕调阳书屋遗址。再攀登为天玑顶峰,岩上时有猿猴嬉戏,天趣悠然。从山门右上是普陀石林,东上为普陀精舍,楼阁两层,琉璃滴翠,画梁红鲜。后观音洞,壁藏《多心经》石刻。左进有拥翠亭、小蓬莱长廊、普陀岩。普陀岩下方,穿天然大石门,至真武阁(玄武阁),阁南圆窗外石壁,有明代道士潘常静所刻“龟蛇合一”图,刻工精细,形象逼真。出四仙岩,到七星岩洞口,左有碧虚阁,右有栖霞亭。西下至山北麓,有佛寿洞,明建佛寿庵于洞前,清康熙年间,浑融法师至庵址建栖霞寺,今毁。北行至朝云洞,又叫朝云岩,明旅行家徐霞客曾住于此。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观音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县,为舟山群岛中一小岛,即普陀岛,岛呈狭长形,南北纵长8.6公里,东西横宽3.5公里,面积12.76平方公里。有白华、佛顶、锦屏、大小雪浪、光熙、象王、梅岭、达摩、正趣诸峰。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1.3米。平岗崇岩,幽洞曲涧,海景变幻,景观颇多。唐大中十二年(858)日本僧人慧锷最初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迦之说,遂称为普陀。南宋绍兴元年(1131)将普陀山佛教各宗统一归于禅宗。嘉定七年(1214),又规定该山以供奉观音为主。历代相继兴建寺院,解放前一度有寺院、庵堂和茅蓬218个,僧尼达2000余人。其中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建筑考究,规模宏大,是我国清初寺庙建筑群的典型。国内外朝拜者终年不绝,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善男信女常不远千里而来。岛上有千步沙、潮音洞、梵音洞、南天门、西天门等风景点20余处,幽洞奇岩,海景变幻,历来是游览避暑胜地。

位于广西桂林市东七星公园内。宋元丰元年,建普陀寺于山上,因而得名。西麓有元风洞,又叫玄风洞、芫荽岩。在普陀山门内建有护碑亭,亭中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书“逍遥楼”碑,宋李彦弼的《湘南楼记》碑和明代包裕的《重修广西省城碑记》等珍贵碑刻。“普陀石林”是有名的景观,唐代曾在此建庆林观,观匾传为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书。登上玄武洞,洞中有“龟蛇合一”浮雕,青龟红蛇。山上有七星岩、弹子岩、省香岩和曾公岩。登上天矶峰摘星亭,远眺四望,山城景色壮丽奇绝。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