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艺和马街书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曲艺和马街书会分类:【地域文化】 河南地方曲艺种类繁多,其主要品种近20个,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河南坠子、鼓词儿、三弦书、河洛大鼓和大调曲。河南曲艺除专业演员之外,长年在广大农村作场的大多为民间艺人。 1.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不仅在中原地区广为流行,也是一种全国性的曲艺品种。河南坠子产生于清代,因主要伴唱乐器为坠胡而得名。演唱时多为一人拉胡一人表演,或者自拉自唱。演出过程中偶尔有两人应答或对唱。演员一人自拉自唱者常用踩打脚梆为击节,间或配以击钹、鼓加强气氛。两人演唱时,演员单手打檀板或双手击枣木梆,司胡者配以对唱或说白。河南坠子著名演员有乔秀清、赵铮和刘宗琴。 乔秀清(1910―1945)的演唱特点主要是吐字清晰,气韵长厚,感情真挚。她演出的《玉堂春》、《凤仪亭》在三十年代极负盛名。 赵铮对曲艺有深入的研究,熔众长于一炉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声情并茂,善唱善演。其声腔既俏丽又庄重,韵致醇厚;其表演既活泼又典雅,谐而不俗。她表演的《晴雯撕扇》、《岳母刺字》、《江姐脱险》等,唱腔优美,感人至深。 刘宗琴对曲艺传统表演技巧广为继承并有所创造,对所表演故事中人物性格、情感、气质把握适度,因而演唱绘声绘形、酣畅豪迈。她演唱的《武松打虎》、《李逵夺鱼》等,音质宽厚、行腔高亢,将主人公粗犷、豪爽之个性表现得维妙维肖,在曲艺界获得了很高声誉。 2.鼓词儿 鼓词儿演唱多类北方大鼓书,吟、诵、唱、白结合。唱腔尾声多用鼻音哼出,哼腔以嗓音沙哑为妙。鼓词伴奏比较简易,仅用小鼓或战鼓一面,配以金属片或简板击节。鼓词儿演唱内容多为长篇公案故事或小说,如《西游记》、《刘公案》等。 3.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作三弦铰子书或三弦。一般为双人表演,演出时一人弹拨三弦兼踩打脚梆伴奏,演唱者同时执小铜钹(即铰子)或八角小鼓、竹节鼓击节。至热闹处,则二人相互问答对唱,间辅以动作烘托气氛。其传统节目有《白绫记》、《玉环记》、《蓝桥会》和《卖丫环》。 4.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流行于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演出时用坠胡、三弦等伴奏,演员一手敲鼓,一手用铁(铜)板两片击节。河洛大鼓曲调昂扬奔放,故多演唱英雄豪杰故事。 5. 大调曲 大调曲属于曲牌体,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筝、琵琶等弹拨乐器。其演唱极其雄放古雅。檀板击节间配以八角鼓烘托气氛,于悠扬柔美之中见豪放。演唱内容多取材于优秀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大调曲与南阳曲剧有一定渊源,主要流行豫西南。 6.马街书会 南宋诗人陆游有一首诗,写曲艺在当时乡村演出情形:“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中原古代乡村书会习俗如何?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至今对此尚有全面的展示。 马街位于宝丰县城南8公里,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村镇。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曲艺艺人,不远千里到此说书卖艺,比赛技艺,以艺会友。马街书会最迟形成于明末,历经300多年而不衰,马街之名由此遐迩闻名。 马街书会始于正月十一,至十三达到高潮,前两天称为“偏会”,后一天为“正会”。艺人在村外河滩、路旁选点扎摊,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乐声、歌声大作,声闻数里之外。据说清末一次书会,到会艺人每人向火神庙晋一枚铜钱作香火费,结果得铜钱2700多枚。艺人在千人以上,书摊有五六百个,真不愧为是曲艺盛会。 豫西人喜欢曲艺,约请艺人演唱叫“写书”。书会期间,方圆百里的村庄(企业)有许多人到此“写书”。“写书”者满会转游,挑选最好的节目。艺人们为了能被人“写书”和卖得高价,“亮书”十分卖力,不少人甚至不畏严寒,赤膊上阵,招引听众。三天过后,写价最高者被定为当年的“书状元”,大家为之贺喜。也有对“书状元”不服者,相约明年再见,决一雌雄。 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艺人云集,古风长存,是研究中原艺俗的活的博物馆,因而引起了艺术史学者及民俗学者的广泛重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