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服饰的用料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服饰的用料

分类:【中国民俗】

服饰的用料,1949年前,安徽城乡主要用“土布”,即由棉花纺线,在木制织布机上经人工制作而成。原坯为白色,送至染坊染成蓝黑色,农村多用石榴皮、锅烟灰及各种染料自染成各种颜色。这种布在一般居民家庭普遍使用。皖北太和一带,抗战期间多遭黄泛,白色衣服一触黄水,便染成土黄色,且洗不掉。加之,当地种植的一种“紫花”,织成布也呈土黄色,缝制衣服较白色的耐脏雅观,一时土黄色服装在这一带流行,男性夏季穿色布可达十年之久。为此,曾招致外地人的嘲笑,称为“土地佬”。

20世纪50年代起,“土布”在省内渐绝,代之是机制的各种棉布,如斜纹布、咔叽、劳动布、阴丹士林、府绸、灯心绒等。60年代末,化纤织品进入市场,大部分服饰的用料由棉布改为化纤织品,如涤棉、涤卡、涤纶等。由于化纤织品透气性差,服饰的用料自80年代中期起又慢慢地改为棉、涤合制品,且制品中棉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至90年代初,服饰的用料又多改为各类精制的棉织物。

以呢料和丝绸(包括纺绸、杭罗、香元纱)为面料的服饰,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不过,多为富裕人家所用,量甚少。20世纪60年代,呢料和丝绸仍是市场上昂贵之物,一般人家很少用此类面料做服饰。之后,化纤与呢料混纺的面料问世,用混纺制作的服饰渐多。80年代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呢料、丝绸做的服饰渐渐普及。然而,高档的服饰仍用全毛的面料制作。呢料的品种有春秋穿的薄呢,冬天穿的雪花呢、麦尔登、拷花呢等。

海南汉族农村1949年前主要用土布作服饰用料。据《感恩县志》载:“妇女纺织吉贝为土布,以供自用。迄洋纱通行,自纺均废。”事实上当时广大农村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尚有自纺自染土布的现象,或者从布商那里买来廉价的“西洋白”进行染色。妇女服饰用布染色多用自制蓝靛,男子用布多以牛血、厚皮树的皮等混合料染成土红色或蓝黑色。洗后常用番薯淀粉或米汤浆过,以保持其坚挺、耐用耐脏。如买洋布也以买耐脏易洗的蓝黑布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期,布料以的确良、尼龙布为主,款式、布色要求样式新颖、季节分明。现今城乡穿着均讲究毛料和高级棉纺料,女子披红戴绿花枝招展,男子西装革履风流潇洒。

五指山是木棉之乡,木棉是黎族民间织品的主要原料。除木棉以外,黎族还用野生的麻质纤维和自己种的少量棉花作为原料织布。黎家妇女先把原料放进自制的取棉子具、弹棉具、纺纱具中加工,然后才印染。印染的颜料多数靠上山采集草料和有色的树皮,放在染料缸里浸泡一个月左右,提取料水后在水里加进适量的草木灰,最后按需要把纱线染成黑、青、蓝、黄、红、橙、绿等颜色。织布时把染好的纱放进自制的织布具上。《前汉书?地理志》就已经有“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的记载。后来经过汉商的贩运和黄道婆的传播,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传扬到五湖四海。缬染是黎族特有的一种染色法,先在经线上扎成花纹,然后染色再织成筒裙布。黎族刺绣的品种花样繁多,常见的有花带、花帽、头帕、头巾、围裙、围巾、腰带等,还有出嫁时用的嫁衣、嫁裙,定亲用的荷包、花袋以及节日穿的筒裙、花帽等等。这些手工艺品,皆以棕黑色或灰白色的棉布为底,然后再用红、黄、绿、紫等色线和刺花针精心绣出五花八门的图案来。图案花纹的形状也有多种,有正方形、三角形、圆柱形、菱形、小纹形、波浪形等。能干的还能绣上青蛙跳水、凤凰展翅、鸿雁翱翔、双蝶恋花、双龙逐戏和鲤鱼跃水等。她们常常根据不同的品种而采用不同的颜色和花纹加工刺绣,使图案惟妙惟肖,美观大方。有些艺人别出心裁,在织绣品上嵌缀金丝银箔、云母片、羽毛、贝壳、珠帘、铜钱等,更显得光彩夺目,深受妇女的欢迎。

黎族阿婆在纺线 (海南民族博物馆馆 藏)

苗族服饰比较钟爱蓝黑色的棉布料,除了自家纺织加工一些服饰品布匹外,多是从市面上买回的白布料。

三亚羊栏回族素来崇尚黑、蓝、白、绿四种颜色的布料,不喜欢花红色的。

陕西地域狭长,平川山原兼有,地貌以北山、秦岭形成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地三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域;河流以秦岭为分水岭,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各种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农林牧副渔业相当发达。自古以来,这里是13个王朝建都之地,文物荟萃,是历代商贸业、手工业、民间文化、美术、工艺、纺织业等的重要枢纽和集散地,西安又是古代建都历史最长的城市。汉唐鼎盛时期,古长安曾是亚洲和东方的贸易都会,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起点,也是通向世界各国的国际通道。

从服饰历史考古,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人夏天穿麻布服、冬天穿兽皮衣,用石、玉、骨、陶、蚌和兽牙等作原料制成的珠子、项圈、坠饰,戴在头、项、手臂或腰上,显示了先民的创造力和爱美之心。同一时期,我国的染织工业开始萌芽,在一些地区的墓葬遗迹里曾发现了印染的布纹,用赤铁矿粉将麻布染成红色;在华县的一个古遗址里,就发现有朱红色的麻布残片,证明麻织物是民间服饰普遍采用的质料。商周时期,丝绸手工业被官府设列官营作坊,民间丝织业也相当发达,织锦品种逐年增多。春秋战国时期,乡村普遍种桑养蚕,丝织生产遍布九州。汉代丝绸开始输入西方,唐代发展起经线、纬线起花的经锦和纬锦;宋代兴起机纺,生产各种丝织品缂丝;明清时期,民营丝绸业大为发展;直至现代,各种丝绸织物,已成为中国人民数千年的传统服饰质料。

棉花从唐代传入中国,在黄河、长江流域一些省区逐年推广种植。纺棉织布技术由黄道婆创始,渐渐推广到各省。陕西又是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棉纺、棉织经数百年的生产历史,现已有百余种布品和近千种色泽绚丽的染色布、绸料以及各式各样的刺绣、线绨、提花、印花、蜡染等新产品。各种棉织品由于洗涤、印染、制作、穿着等较丝织物有更大的优越性、实用性,所以从元明至今,在服饰用料上占绝对优势。

此外,陕北盛产羊毛、驼毛,由毛线纺织、机织成的毛衣、毛裤、羊毛衫、毛毯、毛毡,自古就名享国内;清代以后新兴皮革鞣制染色和毛呢织物,逐步取代了粗制皮革和粗制毛织品,成为民间服饰的一种高档质料。

所有服装的用料,均以毛线、丝线、棉线以及化纤线为基线,以经纬线为基本骨架,然后用手工、半机械或机织而成,织物多呈细纹十字交或十字加斜纹交,线体有粗纱细纱(以纤维支系计称,有26~32支纱)、粗毛线、细毛线、生丝、熟丝以及混纺织物的区别。服装剪裁制作,以织物的宽窄幅、色泽、质料、直斜纹相拼凑搭配,做成各式各样的鞋帽衣物,纹流搭配拼凑,直接影响衣物的成形模式和下摆长短。自古迄今,各种服式在身体的肩、领、腋下、腰胯接茬相交,前襟和背、袖以领提挈,裤裙以胯相系,内外裆分两条缝或三四条缝交插相连,都是从不断实践中改进的。而且剪裁制作已约定成俗,成为男女老幼、婚丧嫁娶、迎送交往礼仪方面服装上的基本模式。各地区各民族间虽有不同变化,但服饰传承保持了它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和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性有关,更和从事的职业或农作、手工业操作有关。所以,紧袖口与开袖,窄裤腿与宽裤,特别是圆领、正襟与斜开襟,都与长期劳动习俗和生理特点有关。两汉以来流行的深衣斜襟,前胸为一个大襟或长襟,里襟有小袋,防外露防盗窃,插手相取,也较方便,而男子腰间系腰带,既护体防风寒又可防盗,劳作时也适合身体平衡用力。这种习俗,不是任何个人所能改变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