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服饰的用料和制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服饰的用料和制作分类:【中国民俗】 每个历史时期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的重要反映,而每一民族的取材用料和制作亦往往受到其经济生活的影响。贵州的各民族中,其服饰的用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多以自种、自收的棉、麻为主。而对服饰的自纺、自织、自染、自裁、自缝则主要由妇女来完成。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一些民族的服饰用料则根据本民族的色尚喜好到街市上去购买布料,然后再按不同的款式需要进行自裁自缝。 贵州各民族的衣料生产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直至现在,苗、布依、侗、彝、水、瑶、毛南、壮等民族的传统服装衣料仍使用的是自种(养)、自纺、自织、自染的各种布料。在苗族地区,其布料大多以棉、麻为主。据历史学家考证,早在唐朝时期,“贵州各族劳动人民已懂得利用本地所产的葛麻、茅花等植物纤维,编织、制作成各种精美的葛布、斑布、竹布、苎布、茅花被、峒锦、桶裙、大口裤、阑带、布袍等。还用野兽皮毛做成毛被、毡裘、鞋、帽及各种衣着。” ① 在明朝以前,贵州各族人民所用的衣着布料主要是由麻、葛、羊毛等织成。而栽桑养蚕和种棉则是在明代贵州官吏的倡导下才逐渐兴起。 苗族妇女捶布 (杨光泉 摄) 每个民族的传统布料服装制作,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来加以完成,即纺纱、织布、染布、缝纫,而每个程序又可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环节。如在苗族川黔滇方言区,很多苗族家庭从种麻到制成布品,一般都要经过剐麻、刮麻、划麻、捻麻、纱麻、漂白、织布等七个环节。而在苗族黔东方言区,大部分苗族家庭都要经过选花(即按不同质量挑选棉花来纺纱)、轧花、弹花、纺纱、浆纱、牵纱、织布、印染布料、裁剪、缝制等过程。对传统服饰的这些生产程序,该方言区苗族村寨中曾流传有这样一段民歌: 拿棉花去弹,搓成棉条纺,纺成线来桄,用清水捶洗,把它暴晒干,晒干还要浆,浆干才能把线理,理好把它纺成纱,先分纱来后梳纱,统纱完后穿排梳,先排梳来后捡综,捡综完了安机床,然后开始把布织。 ② 有关苗族传统服饰的制作过程,在黔东方言区苗族婚姻叙事史诗《开亲歌》中亦有较为生动的描述: 仙机来织布,仙机响不停,仙女来剪裁,缝成件好衣。…… 仙女她牵纱,理纱家门口,大门的旁边。 此外,有关布匹的纺织与服饰的制作过程在布依族《织布歌》中亦有许多具体的描述: 纺车摆在木楼上,取出棉花细细纺,头天纺大筒,今天纺小筒,小筒拿纺纱,小筒拿织布。取小墙上的小提篮,要来布梭织布匹,双脚踩在脚踏上,两手摇在织布床。“叽哩叽哩”织了九天,“叽哩叽哩”织了九夜,扣大三尺五,扣小三尺四。把棉花放好,喊嫂子来裹布。拿做裙子也行,拿做衣裳也行。做衣裳是三卡五的衣袖,做衣裳四尺五开得领。 布依族纺织的起源很早,根据汉文史籍、布依族古歌以及宗教经典的记载,布依族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发明了利用植物纤维编织布料的技术。最初的植物纤维是葛、麻,后来用木棉和棉花。到了汉魏,纺织技术已比较高超了。据《魏书》卷101《僚传》记载,当时的布依族先民僚人已“能为细布,色至鲜净”。到了民国年间,除自己纺纱之外,由于“洋纱”进入了布依族地区,布依族中也逐步购买使用“洋纱”织布。但自己纺花织布者仍一直占主要比重。 布依族服饰的前期工作是纺纱和织布。棉花加工和纺织的工具主要有轧花机、松花棍、皮弦弹花弓、木棰、搓花棍、纺花机、回线架、绕线架、引线架、滚线筒、综、竹筘、梭子、织布机以及各种细小的附件。这些工具,布依族人家基本上都有。 棉花的加工是纺织的第一道工序。当子棉收回家后,先通过轧花机倾轧,挤出棉籽和各种废物。得出皮棉后,放在竹席或平板上,用两根细小的松花棍轮番抽打,使棉团松散,把夹杂在棉花中的废物除掉。随之,将棉花放在搭好的台上,用弓弦反复捶弹,把不纯的皮棉弹弃干净,使棉花的纤维完全松弛为泡花,然后撕下适量棉花摊匀于平板上,用搓花棍搓成手指般粗细的棉条,捆成束存放,以备纺线时使用。 纺纱是第二道工序。先将棉条在纺纱机上摇、拉成纱锭,再把纱锭回成线圈,脱下用清水浸湿,再放入白米浆中煮两小时左右,取出挂在长竹竿上阴干,以增强纱线的拉力和硬度。线阴干后,套在线架上,在滚筒上回裹成纱锭,再把纱锭排列在线架上牵引成纬线。纬线根数决定布的宽度。这在竹筘上已固定好。竹筘有360、384、408、432、456、480根线头几种规格,均为偶数。牵引纬线时,如果要织花格布,就根据要求间隔排列不同颜色的纱线。选定筘门(宽度)后,将纬线钻筘上综,裹在滚筒上,然后装上织布机进行编织。 布依族妇女织布 (凌裕明 摄) 第三道工序是织布。布依族手工布种类有白布、方块布、方格布、条纹布、蜂型布、米花纹布、小米纹布、蚊子纹布、花椒纹布、胡椒纹布、人字纹布、斜纹布等几十种。编织过程中,除平板布是使用单梭、双综、双踏板外,其余各种花布要用四把梭子、八匹经线、八个踏板。编织花格布时,四把梭子按需要各装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摆在面前,编织过程中根据图案的需要更换梭子,双脚按一定顺序踩踏踏板,使纬线张开所需口子,织出来后,就成了素雅别致的各种花布。 布料编织出来后,白布还有一个印染的程序。布依族印染工艺有靛染、蜡染、扎染和枫香染等。蜡染、扎染和枫香染在《民间工艺美术》一章中专有叙述,这里只介绍靛染的情况。 靛用蓝靛草沤制而成。这种草布依族中很多人家都栽种,一般在农历七月收割,放在土坑或桶、缸里浸泡七天,出汁后,放适量石灰搅拌,蓝靛凝结沉于水底,即可用来染布。 靛染的第一道工序是漂白。一般不用化学漂白粉,传统的做法是在晴朗的清晨,将需要漂白的布摊在草地上,露水浸湿布料,太阳出来后,露水挥发为蒸汽,布料上的色素随之挥发,连续数日,布料即变得洁白如雪。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用适量新鲜牛屎在水中搅匀,将布放在水中翻搅,然后取出,摊于阳光下暴晒,半干后拿到河中或沟渠中揉搓冲洗,晒干后即变白。 布料漂白后,即开始印染。根据不同的配方和操作方法,蓝靛可以染出青、蓝、紫等颜色。染青布一般是在家庭的小染缸中进行的,而染其他颜色则要拿到印染专业户那里去。 小染缸染青布,一般是把蓝靛放于缸中,放适量的水,加适量石灰、土碱、白酒或酒精等原料,等其发生化学变化后,才把白布用清水煮后下缸。下缸后,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冲洗一次,三次为一“风”。后来染缸一般只需三“风”,不好的染缸则要染四“风”,才能达到上“药”的要求。“药”用糖梨树皮和红子刺皮加清水熬成红色水汁浸染,取出晒干,再次下染缸浸染,每天取放三次。三天后,经过最后一次冲洗,晒干,即成为最后一次“上药”的青布。“上药”是染青布的重要工序,就像冲洗胶片的定影和上光一样。 其他颜色布料的印染,先把蓝靛放进大染缸,加适量水、石灰、白酒、土碱等原料,起化学反应后再放入白布,经多次取放和冲洗,就能染出所需颜色。之后,用牛皮熬成的牛皮胶给布上胶,用石磙把染成的布滚平,布料就平滑而光亮了。 侗族中有一种亮布,或称“蛋布”、“蛋浆布”,布面呈紫红色,并有一层光泽,被人们视为上品。“亮布”的制作方法,是用十多个鸡蛋的蛋清加温水稀释,均匀抹于染好的紫黑布上,晒干,再染一种被称为“香树”的树液汁,浸湿后晒干、再染。如此反复两天,最后再抹一次牛皮胶水,用水淋湿布,用专用甑子蒸一个小时左右,取出冷却,再放进染桶的蓝靛水中浸泡漂洗、晾干即成。亮布常用来缝制女式外衣,配上洁白的银饰,色彩对比鲜明,显得亮丽动人。 水族的纺织印染也有悠久的历史。水族妇女将棉花经过轧、弹、纺、织几道工序,精心制作出结实美观、质地优良的布匹。花色品种多样,有花椒纹布、斜纹布、回纹布、笆折纹布、鱼骨纹布、花格布等等。有的品种还可细分为不同的花样,如花椒布就可分为正花椒、反花椒、大花椒、小花椒等等。之所以称为“花椒”,是因为织出的花纹像花椒的子粒。花格布一般是以白纱为经,蓝纱为纬,织出的布面呈黑白相间的几何图案。三都与荔波接壤地区水族妇女染织的顺水斑布,图案工整,质地精细柔韧,色泽深沉鲜亮,且耐酸、耐碱、耐洗、耐晒,是“洋布”进入水族地区前市场上的高档优质布料。 凯里苗族制作裙子的木桶 (杨光泉 摄) 麻作为一种纺织原料,在仡佬族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贵州道真、务川等仡佬族地区有诸多麻王洞、麻王寨、麻王庙等以及有关麻王的诸多传说,充分说明仡佬族麻布纺织的源远流长。据专家研究,黔西北地区墓葬中发掘的麻布残片以及残存的麻绳和陶纺轮,说明早在上古时期,仡佬族先民就已掌握了一定的纺织技术。仡佬族妇女利用野生纤维或种植的麻类纺织加工成布料,用来缝制衣服。唐宋时期,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仡佬族能用当地所产的葛麻、茅花、构皮树等作原料,纺织成各种精美的葛布、娘子布(用自种的苎麻织成的细致的葛布)、圈布等,被称为“僚布”或“僚麻布”。因质量好,僚布曾作为贡品而被广泛称道。除了传统的麻布、葛布等而外,有的地区的仡佬族妇女还能用羊毛织成斜纹、斗纹、蕨菜叶纹等厚如铜钱的毛布。明清时期,仡佬族的纺织技术有了更大的提高。这时期,毛织品的纺织更加普遍。当时的平远(今贵州织金县)、永宁(今贵州关岭县)、镇宁(今贵州镇宁县)等地的仡佬族已经懂得养山蚕,缫成丝后织成精美的铁笛布。《续黔书》这样赞誉铁笛布:“其纤美似蜀之黄润,其精致如波戈之香荃,其缜密似金齿之缥叠。”认为“铁笛布”兼有古代名绸的优点和特色。铁笛布织成的衣裙十分华美,多用作盛装。麻布除用来缝制衣裙外,还用来做被子、蚊帐等。 仡佬族制作麻布的工序大致为:将麻缕理成条,绾成团,用纺车纺紧后放入锅内煮,使其脱皮变白,然后将麻在清水中揉净、晒干,挂在竹架上牵成线,上浆后晒干绾成团。毛布制作的工序大致为:用纺轮将羊毛吊连成条,经纺车纺紧后绾成团,置于甑内蒸,取出后挂在竹架上牵为毛线。丝绸制作工序大致为:农历三、四两月,从桑树上取回成蚕,放在桌上,让蚕自行绕桌吐丝,而后揭下来放到锅内煮沸去掉蚕粪,晒干后用转盘分解为丝。 仡佬族主要的纺织工具──织布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仡佬族中的织布机分矮机、站机和平机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标志着仡佬族纺织工具发展的三个阶段。矮机结构简陋,用四根尺余长的木棍上下排叠束于腰前,其中两根裹线,两根裹布。织者坐在矮木凳或草墩上,脚蹬位长二尺余的木棍一根紧绷各缕经线,再以手持尺余长的细木棍一根喂线。站机立长柱两根和短柱两根将经线系于长短柱桩上呈45度倾斜,织者站在长柱前织布。平机从其他民族中引入,并很快在仡佬族中流行。平机由竹木制成的木刀、滚筒、提综等14种零件构成,使用平机织布时,织者席地而织。 安顺市湾子寨仡佬族妇女在纺纱 (刘振国 摄) 仡佬族的印染工艺也较有特色。仡佬族的五色布就是用五颜六色的麻、棉、丝多种线混纺而成。据《瓮安县志》载,清道光年间仡佬族分布的瓮安县种植的蓝靛“有内山外山之别,内山为上品,凡染丝之物非此不可”。平远州(今织金县)的以那架有二十多家染坊,所需染靛大多来自纳雍等地仡佬族中。黔北一带仡佬族中,清代涌现出了大量专业染坊和技艺高超的染师。有的染师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如1896年,正安州(今遵义市正安县)染师韩铨顺就写了《染匠传言大吉》手稿。手稿中列举了如何通过目测、耳闻、口尝、鼻嗅等方法判断染水好坏及原因何在;又针对不同情况指出了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还详尽描述了如何依据染水色度确定染布量。其中有棉布、丝绸、毛布等不同质料的染色配料法和鹦哥绿、油绿、竹根绿、大红、金黄、酱色、鼠色、藕色等数十种染水的调制法。这本手稿体现了仡佬族在印染文化上的成就和贡献,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 刺绣、织锦等也是很多民族服饰制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将在工艺美术一章中介绍,这里从略。 在服饰加工的准备阶段,布壳的加工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之一。布壳是服饰制作中的常用原料,如衣服的盘肩,鞋、帽等等,均需要布壳。布壳质地较硬,可以起定型和加固作用。布壳的加工,系用糨糊和废旧布料粘贴而成。制作时,将废旧布料粘贴于桌面或簸箕面上,一般为三至四层,放在太阳光下晒干后,揭起卷筒备用。 服饰的加工制作包括服装,如衣、裙、裤、鞋、帽、围腰等的加工制作以及银饰的加工制作。贵州各民族传统服饰的制作主要由妇女承担。在各民族中,女孩子长到十岁左右,就在母亲或其他女性年长者指导下开始学做针线活,如挑花、刺绣、编织以及简单的剪裁缝制等。到了十五六岁,已学会了挑花、刺绣等手工工艺,对一般服装的制作,就已达到较熟练的程度,并能独立操作了。在服饰制作上,除技术要求较高的服装如棉衣等需要请有特殊手艺的妇女帮助指导或制作而外,一般的服装制作,每个妇女均能完成。大部分中年以上妇女均掌握一定的裁缝技术。通常情况下,一个妇女裁剪、缝制一套简单的便服往往只需三五天时间即可完成。 在侗族地区,有以缝制衣物为业的裁缝匠,走村串户为人缝制衣服。随着缝纫机的出现,一些地区的人们缝制衣服也用上了机器,但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手工制作。 布依族中,服装的加工制作主要包括裁剪和缝制两道工序。衣裤的裁剪一般是选用着装者比较合身的作样板,对折后铺于布料上,照着剪下来。鞋、帽等一般先用纸剪出样子,再贴于布壳上和布料上,照着下料。 缝制衣、裙、裤一般是将剪裁好的布料连缀成型后再细缝,然后再在相应部位镶嵌栏杆(花边)、绣片或织锦等。布鞋的加工,鞋底比较费工费时,需用数十层布重叠,再用麻线纳钉。为避免纳鞋底时被手污脏,一般用手巾包住手握着的一头。 贵州各民族传统服饰的生产与服装的制作,习惯上延续的是“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习俗特点。据清朝时期的《独山县志》载,清朝末期,独山县“女工纺织,自六七岁学纺织。稍长即能织布染五色,品杵声辄至半夜,以布易棉花,辗转生息”;“著名者山酒、大布。大布,半出荔波南丹一带,半出丰宁、烂土等地,聚于州城南北街,多为上游所取资”。 贵州各民族传统服饰制作习俗的形成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些传统服饰的制作,最初仅仅是以遮身蔽体、御寒防暑为目的,随后为适应不同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的需要而不断地对服饰的型制加以改进。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形成以及不同等级社会分工的复杂化,服饰制作类型又以不同民族、不同等级和不同社会角色的身份出现,从而导致今天这种各民族服饰类型的丰富多彩和多样化的基本概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