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木卡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木卡姆

分类:【传统文化】

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大型古典乐舞套曲。由民间歌曲、说唱、歌舞曲、器乐曲等组成。流行于新疆各地。“木卡姆”一词源于阿拉伯文,原意为“最高的位置”,转义为大型套曲。它历史悠久,据新疆和田学者毛拉?伊斯迈托拉、穆吉孜的《乐师传》(1893)载,木卡姆形成于15至16世纪前。按其族属、风格特征和流行地域,可分为南疆、哈密、吐鲁番、伊犁、多郎和乌孜别克木卡姆共六种。每种6至12套,每套又有琼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甫三部分或若干首歌舞曲。总数可达100至200多首歌曲和乐器曲。各地流传的木卡姆,演唱风格各具特点,但均保持其基本曲调。唱词分两类:一类是古代诗人名著,多行诗,每行15个音节,多反映人民群众热爱善良,向往光明幸福和痛斥丑恶黑暗的思想感情;另一类为无名歌手、一般艺人所作,每节四句,每句七音节,多表现爱情生活,语言朴素,感情真挚。解放后,根据著名艺人吐尔地阿洪演唱记录、整理、出版的《十二木卡姆》(两卷),共收集歌曲170多首,器乐曲70多首。

流传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具有统一调式体系的,由歌、舞、乐组合而成的大型套曲。

木卡姆的历史悠久,15世纪前已产生。它是无数艺人和无名歌手创作、积累的结晶。歌词多为民间歌谣、叙事诗,以及著名诗人艾里西尔?纳瓦依(1441―1501)、默罕买德?斯狄克(1672―1743)的诗篇,内容大多为歌唱爱情、反抗压迫和追求幸福。富于哲理,深刻感人。维吾尔族木卡姆有喀什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多兰木卡姆3种类型。其中流行在新疆喀什、和田、伊犁等地的喀什木卡姆,全部大曲12套,称为“十二木卡姆”。每套音乐结构由4个部分组成:①木卡姆,是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②琼乃额玛(即大曲)由若干首乐曲组成,这是由维吾尔传统大曲发展而成的最古老的木卡姆形式。③达斯坦,原意为“叙事诗”,由三、四首歌曲组成。歌曲间有完整间奏,音乐优美流畅。④麦西来甫,由三至六首舞蹈歌曲组成,情绪欢快,结构简炼,歌曲间无器乐间奏曲。全部大曲共有167首歌曲(不计每首歌曲中的若干小曲)和72首乐曲。其调式以自然七声音阶为主,调式丰富,并运用了同主音变调、同音列变调和同调移位等多种转调手法。由于运用了7/8、9/8等一些不常见的节拍,其节奏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演唱时一般席地而坐,有独唱、对唱和齐唱多种形式。主要伴奏乐器有萨它尔、弹布尔、锵(扬琴)、手鼓等。

流行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的一种歌舞演唱形式。多在庆典和节日里进行表演,内容有歌谣,叙事诗和维吾尔族民间著名诗人的作品等。木卡姆在整个新疆地区分别有以下三种流派。1喀什木卡姆:产生的年代最早,如传统大曲《琼乃额麦》14世纪即已流传于喀什等地。喀什木卡姆因有十二套大曲,故又称“十二木卡姆”。2多兰木卡姆:流行于叶尔羌河,塔里木河两岸地区。主要表现狩猎生活。3哈密木卡姆:流行于哈密、伊吾等地。共有歌舞曲十二套。包括257首歌曲,主要伴奏乐器有艾捷克、扬琴和手鼓等。

广泛存在于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体裁。其共同特点是:同由一组慢至快的乐曲(或歌曲)构成,皆以一个乐调为中心,以节拍、节奏变化为主要变奏手段,表演带有一定程度的即兴性。

我国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的木卡姆是一种由民歌、歌舞和器乐组成的大型套曲。因其流布地区和音乐风格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十二木卡姆》、《刀朗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四类。《十二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南部新疆莎车、和田、喀什、库车一带及北部新疆的伊犁地区,内含《拉克》、《且比亚特》、《木夏乌热克》、《恰尔尕》、《乌扎勒》、《艾介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西尕》、《伊拉克》、《潘吉尔》等十二套木卡姆。每套都由“穹乃额曼”(意为“大曲”,包括散板序唱及太孜、太孜间奏曲、奴斯赫、奴斯赫间奏曲、小赛勒克、小赛勒克间奏曲、朱拉、赛乃姆、派西露、派西露间奏曲、大赛勒克、太喀特等由慢渐快,由深沉渐起欢快的一系列叙诵歌曲、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原意为“叙事诗”,转意为“叙事歌曲”,包括六至十首歌曲及器乐间奏曲,音乐抒情优美)、“麦西热甫”(原意为“集会”,转意为“群众性歌舞曲”。包括三至九首由端庄至热烈的歌舞曲,音乐欢快、激昂)这三大部分构成。流传到北部新疆伊犁地区的《十二木卡姆》缺除散板序唱之外的“穹乃额曼”部分。根据著名木卡姆大师吐尔地阿洪的录音,十二套木卡姆共由301首乐曲构成,全部演唱(奏)时间长达二十多个小时。所沿用的乐调丰富多样,经常出现半音及四分音,且多见乐调变化。除2/4、3/4、6/8等常见节拍外,还常运用带有三拍二连音和四连音因素的5/8、7/8、9/8等复合节拍。在相同的节拍中又有着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变化,结构庞大、严谨。常用的伴奏乐器有沙塔尔、卡龙、弹拨尔、独它尔、热瓦甫、小手鼓等。

《刀朗木卡姆》流传在莎车、麦盖提、巴楚、阿瓦提等叶儿羌河、塔里木河沿岸各县。目前能搜集到《巴希巴亚之》(《多郎拉克》)、《孜尔巴亚之》(《木哈尔》)、《崩姆巴亚之》、《森姆巴亚之》、《乌扎勒巴亚之》(《沙木克》)、《胡代克巴亚之》(《胡代克》)、《朱拉》、《都尕买提》(《都尕》)等九套木卡姆,每套包括散板序唱、且克提曼(6/4)、赛乃姆(4/4)、赛勒开斯(2/4)、丝勒尔曼(2/4)五部分,是一种由慢渐快、由优美至欢快热烈的歌舞套曲。每部木卡姆的乐调各不相同,常见半音及四分音,旋律高亢、激越,音乐风格粗犷、豪放,主要伴奏乐器有刀朗热瓦甫、刀朗艾捷克、卡龙、小手鼓等。

《吐鲁番木卡姆》主要流传在吐鲁番地区的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市县。目前能搜集到《拉克》、《木夏乌热克》、《恰尔尕》、《潘吉尕》、《沙巴》(《西尕》)、《且比西特》、《乌扎勒》(《新且比亚特》)、《乌夏克》、《纳瓦》、《巴雅特》(分鲁克沁及吐峪沟两种不同版本)、《刀朗》等十一部木卡姆(在托克逊县尚有一部《达尔达特》木卡姆)。每部《吐鲁番木卡姆》的篇幅大致与每部《十二木卡姆》的“穹乃额曼”部分相近,在民间歌舞晚会上,演奏完每一部《吐鲁番木卡姆》之后可任意联缀一些零散的民间歌舞曲,并用富有地方特色的,以幽默、诙谐著称的“那孜尔孔”舞曲压轴,将群众的情绪推向高潮,主要伴奏乐器同《十二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主要流传于东部新疆的哈密地区,包括《穹都尔》(《玉勒东姆阿来木》)、《乌鲁克都尔》( 《嗨!嗨!月兰》)、《穆斯塔扎特》(《雅尔乎兹托云》)、《恰尔尕》、《胡朴提》、《且比亚特》(《加尼卡木》)、《木夏乌热克》(《达尔腾盖达瓦》)、《乌扎勒》(《达尔地里瓦》)、《都尕》(《克其克代尔腾亚艺》)、《多郎木夏乌热克》、《伊拉克》、《拉克》(《沙衣郎布尔布鲁木》)等十二套木卡姆,其中有八套又分两个支系。每套《哈密木卡姆》由不长的散板序唱起头,接以一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没有器乐间奏曲。十二套(二十个支系)共包括乐曲262首,全部演唱需要十二个小时。《哈密木卡姆》的音乐代表着典型的东部新疆维吾尔族传统音乐风格,乐调有七声、五声两类,少半音及四分音的变化,节拍以2/4、5/8、3/4最为常见。

《刀朗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主要填唱民间歌谣,《十二木卡姆》的穹乃额曼部分主要以纳瓦依、鲁特裴、甫祖里等古典诗人的诗作为唱词,达斯坦部分的唱词选自《艾里甫与赛乃姆》、《莱丽与麦吉侬》等叙事长诗的片断,麦西热甫部分的唱词多为民间歌谣。

对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形成史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它和我国隋、唐之际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大曲等西域乐舞有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它成形于16世纪的叶尔羌汗国时代。

除维吾尔族之外,我国乌兹别克、塔吉克族民间也有被称作木卡姆的乐种流传。它们往往由一些叙诵歌曲联缀而成,较少歌舞性,篇幅也相对短小。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