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木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木契

分类:【传统文化】

(1)宋代各路主将向诸军、州、城、寨发布军令调发兵马的凭信。即兵符。宋仁宗康定年间制作,一般以鱼的图案作两个半契的勘合。由发令者和受令者分掌半契,接令时勘合,还须副以相关文件,方有发兵效用。凡不合此规定而辄发兵,或得半契也有文件相副而不发兵者,都军法从事。参见“铜符”。(2)瑶族刻木记事和订立契约的一种方式。瑶族无文字,以木刻各种形状与数量各志其事,或持以验事。所刻木板长短大小不等。如与人有买卖、借贷诸约,便以二板合而刻之,人各执其一,作为契约,守之甚信。若有事要诉讼于州、县,亦用此法。《岭外代答》载,静江府灵川县(今广西灵川东北)一瑶人赴县投木契告状,长尺余,左下方刻一大痕及数十小痕,指其仇人将带徒党数十人来攻打原告;左上一大痕表示此契主人,即原告,右上一大痕表示县官,二痕中间牵以一线,谓契主来投诉县官;又在正面刻上箭形符号,言仇人以箭射我,箭号边有火烧痕,乃要求官司火速断案;板上钻十余个小洞,各穿以稻草结,即要求被告用十余头牛作为陪偿,以草结喻牛角。可见,宋时瑶族木契记号已很复杂,不熟谙其族社会情况与符号含义是无法理解的。

古代瑶族刻木记事和卖买、信贷及传授知识的一种方式。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当时瑶族无文字,遇借贷等事,以二板合而刻之,然后各执其一,作为契约,故称。赴官府告状,亦用木契,如在长约一尺多的木板上,左上刻一大痕表示原告人,左下刻一大痕表示被告人,右上刻一大痕表示官府,以火烧为痕表示要求火速施行等。其意难辨,不熟情况者不易解释。

傈僳族民间裁断纠纷的用品。傈僳族没有文字时,记事用木契,木契是一块长约50公分,宽约6公分(上宽下窄),厚约1.3公分(边沿较薄)的木板。遇重要事件,或民间较大纠纷,或氏族间发生冲突,一般均由民间自行裁断,先由双方申辩,经旁证调查后作最终裁断。裁断时负责公断的人高声宣布各条断词,宣布一条用刀子在木板上刻一道印记,逐条顺序刻记,刻完木契由公断人收藏,事后若有一方否认或反悔,公断人就把木契拿出来,情节轻者罚一锅杵酒,请有关人员喝,情节重者,杀一头猪,请有关人员吃。刻木契的木板质地视案件的大小轻重而定,有关人命等重大案件必须用栗木,一般民事纠纷用松木或杂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