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木碗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门巴族和洛巴族等饮食用具。流行于西南大部地区。也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瑰宝。它一般用桦树、成巴树和朵木树的节、干、根作原料旋制而成的。质地结实,不易破损,不烫嘴,轻巧,美观,便于携带。如果在碗边包上银皮,再配上银盖,便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人们把木碗比作自己的恋人,形影不离地带在身边。民歌中唱道“领着情人害羞,丢下情人舍不得,要是‘铺巴’(木碗)多好,可以揣在怀里。”藏族人不论是下地劳动还是出门作客皆带木碗,如果是去朋友家作客。便把木碗拿出,让主人给自己倒茶、斟酒,拌糌粑吃,也不会被人笑作失礼。 当代鬼话。叙述兄弟两人遇鬼的不同结局。有兄弟俩大发和小实。大发结婚后,便赶走了小实,小实只好独自住于破庙。有天夜里,庙里来了群鬼,小实躲在梁子上,无意间得到了鬼的宝贝木碗,该碗要啥有啥。大发见宝心痒,也想有一个。他也躲在梁子上等鬼,却被鬼发觉,一顿痛打,他身子被鬼拖拉得老长。小实见后,替他缩短,谁知大发老婆性急,硬把大发缩过头了,糊涂而死。见文彦生《中国鬼话》(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木碗是藏族人普遍使用的餐具。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是人各一碗,夫妻、父子、兄弟均不共碗。出外劳动或旅行,木碗揣在怀里,人到哪里,碗到哪里,人碗不离。过去不但平民百姓身揣木碗,就是达官显贵也是木碗随身带。俗官们腰边挂着餐具“贾赤布雪”,“贾赤”是割肉的小刀;“布雪”就是装在缎套里的木碗。每逢庆典和宴会,他们便用小刀割肉,木碗装酥油茶或碎肉粥。西藏寺庙使用木碗很讲究,各寺庙木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寺庙的标志。木碗由桦树、青?等树根或者树上长出的巨瘤雕制而成的。杜鹃花根瘤也是制作木碗的好材料。木碗制作要经过选料、采伐、水煮、阴干、制作、上漆、烤晒、打磨、再上漆、再烤晒等10道工序。木碗品种很多,价格差别极大,最出名的木碗为“察牙”和“纳抛”。“察牙”分西藏错那“察牙”和云南中甸“察牙”。“纳抛”木碗产自阿里地区。错那“察牙”木碗据说出自门巴族匠人之手,那里有制作木碗的世家。上等“察牙”不但色泽漂亮、木纹细腻,而且有天然形成的花纹,其中以磷火纹、猪鬃纹、猫头鹰眼纹最为名贵。过去一个上等“察牙”碗,值100多两藏银,等于好几头牦牛的价钱。一个中等“察牙”碗,也值40―50两藏银,或者要用三四头绵羊交换。 木碗制造是西藏门巴族传统的手工业,历史悠久,在本世纪40年代,门隅达旺一带就出现了制木碗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形成专业化生产。每个作坊成员包括手工业者及其家属和招收的一二名学徒。木碗选用木质坚硬细密、自然花纹美观的粗树根制作。生产过程较复杂。首先是原料的初步加工,将树根分割成段,砍成球状毛坯;然后用温水煮、晒干,保证木质不变形。其次是切削定形,使用人力脚踏车刀把球状毛坯加工成碗。第一次粗削,削出碗壁和底部,固定基本形;第二次精削,将碗通体削光、削匀。木碗有两种形式。一种器体较小,器壁较薄,外表着彩或贴近口沿部镶嵌有两圈银丝,精致美观。另一种器型厚重,木质本色花纹透明,古朴浑厚。木碗的不同造型充分显示出门巴族工匠的艺术才华。 是藏族人普遍使用的餐具。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是人各一碗,夫妻、父子、兄弟均不共碗。出外劳动或旅行,木碗揣在怀里,人碗不离。过去不但平民百姓身揣木碗,就是达官显贵也是木碗随身带。俗官们腰边挂着餐具“贾赤布雪”,“贾赤”是割肉的小刀;“布雪”就是装在缎套里的木碗。每逢庆典和宴会,他们便用小刀割肉,木碗装酥油茶或碎肉粥。西藏寺院使用木碗很讲究,各寺院的木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甚至可以说是寺院的标志。木碗多用桦木、青等的树根或者树瘤雕制而成。木碗制作要经过选料、采伐、水煮、阴干、制作、上漆、烤晒、打磨、再上漆、再烤晒10道工序。木碗品种很多,价格悬殊,最出名的木碗为“察牙”和“纳抛”。“察牙”分西藏错那“察牙”和云南中甸“察牙”。“纳抛”木碗产自西藏阿里地区。上等“察牙”木碗不但色泽漂亮、木纹细腻,而且有天然形成的花纹,其中有磷火纹、猪鬃纹、猫头鹰眼纹的木碗最为名贵。1951年以前,一个上等“察牙”木碗值100多两藏银,等于好几头牦牛的价钱。如今尚有拉萨、那曲、昌都等地的富裕人家在木碗上镶银镂花、镶嵌宝石,下有银盘,上有银盖,做工之精细,图案之美观,令观者叹为观止。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