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木雕分类:【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民间雕刻工艺品之一。主要原料为各种木料。著名木料有黄杨木、龙眼木、樟木、银杏木、楠木等。主要技法有圆雕、浮雕、透雕、镂雕、线刻、镶嵌等。成品主要用于家具或建筑装饰,亦可用于宗教活动或工艺欣赏。多以人物、鸟兽、花草、山水、书法、庭园楼阁为题材,形象生动传神,细腻逼真,立体感强。著名木雕有浙江黄杨木雕、福州龙眼木雕、江苏苏州和北京红木雕、南京仿古木雕、广东金漆木雕、山东曲阜楷木雕。 常用材料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龙眼木、红木、梨木、?木、杨木、桑树根及其它果木。我国有悠久的木雕传统。一般以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翎毛、亭台楼阁、动物水禽等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室内木雕也有大型者,主要用作宗教偶像。至于木构古建筑的各部位装饰大量使用木雕,则是建筑雕刻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讲究刀法与风格,注重利用木料自身特点寻找表现力,量形取材,因材施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趣味。 以木为原材料的雕刻品种,我国五大雕塑传统(陶、木、石、铜、泥)之一。常用木料有楠木、樟木、柏木、黄杨、红木、梨木、枣木、桑树根及其他果木等。我国木雕历史悠久,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圆雕小木鱼,手法写实,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木雕作品。木雕一般以室内小型题材作品为主;木构古建筑也大量使用木雕作装饰;室内木雕也有大型的,如雍和宫的巨型独木大佛,承德的巨形观音像等都是木雕名作。 此处所说的木雕,主要是指实用的雕刻技艺,而非指艺术上的雕刻,但这些实用的雕刻技艺,亦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当以云南白族用于建筑的雕刻工艺为代表。 白族用于建筑的雕刻,一是石质的,如走廊上的石础被刻成瓜形菜状,还有如门前的石狮。二是木质的,过去白族房屋只在向庭院一面设窗,房间的采光就靠那一扇扇木制门窗。遇有红白之事,堂屋的一扇扇门可以拆下来,平时则只用两扇供出入,这些门扇上半部全用多层透雕法刻有图案,多为花鸟树木,由于雕在不同层次上,图案富有立体感,同时兼有采光功能。门扇的下半部偶尔也有些简单的浮雕,但通常不作任何雕饰。窗子的雕刻则较为简单,多为十字形图案,里边糊上白棉纸。一些家具也有雕刻造型,如椅子靠背、床架、桌、几等。 白族中擅长这一技艺的,首推剑川木匠。这一建筑风格受汉族极大影响,后又经其手传至纳西族地区。 仡佬族的木雕工艺主要表现在房屋的雕梁画栋、傩戏的神头、面具和地戏的面具上。房屋上的木雕艺术,有古色古香的“三合院”的建筑雕琢和门窗花雕及柱、梁雕刻,在寺庙等建筑内,有“神位菩萨”、“勾薄判官”、“鸡脚二神”等木雕;家用木雕,有酥食印板、床、写字台、桌椅、洗脸架、钱凳等;章印、雕刻印刷、门窗花,有“如意”、“扇”、“梅鹿献寿”、“富贵牡丹”等。有的穿排、檐柱雕有牡丹、茉莉、月季、海棠各种花草图案。傩戏的神头有红脸的傩公(伏羲)、白脸的傩母(女娲)、作倒立的地傩太子、头上长角的丫角将军、镇坛使者等。面具有土地、判官、小鬼、炳灵太子、灵官、文王、二郎神、将军王母、报子、秦童、秦童妻、铁匠、歪三,唐氏太婆等各种神、鬼、人等,男女老幼皆有,每一面具都是面部、耳部和头盔(或头饰)三者连为一体。面具大小与人的脸面相当,用乌桕、白杨、水柳等木材以立体空心浮雕手法雕刻彩绘而成,各自表示一位特定的神、鬼和人物。 福建民间木雕的历史源远流长,1978年武夷山船棺出土的一件龟形四足木盘,造型古朴,雕刻逼真,距今约有3000多年,是福建境内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木雕作品。唐宋以来,福建民间木雕以各类建筑装饰和神像为多见。泉州开元寺大殿梁柱上雕刻的24尊飞天伎乐,又叫“妙音鸟”,呈迦陵频舞状。飞天为人首鸟身的美丽女神,背生双翼,舒展双臂,手执琵琶、箫等乐器,袒胸露臂,风格独具。她们头上戴的美丽花冠恰好承托住大殿的梁架和斗拱,艺术装饰与梁柱结构的巧妙结合简直是天衣无缝,令人叫绝。晋江安海龙山寺的一件樟木雕千手千眼佛,通高4.2米,宽2.5米。雕像头戴花冠,冠正中雕一坐佛,上雕众多小佛,坠耳垂目,佛相庄严。额中雕一眼,竖于两眉之中。主手合十,傍支1008手,每掌中均雕一眼,千手排列宛如团扇,或空手,或携物,形态各异。佛像身披迦服,两足微露,立于莲台。该雕像雕刻难度极大,但其设计独具匠心,主像和千手比例得当,造型优美,雕刻技艺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此外,福州鼓山涌泉寺、厦门南普陀寺、莆田和泉州各地妈祖庙以及邵武宝严寺等著名寺庙都藏有一批木雕神、佛像珍品。 明清木雕“黄金甲” 明清时期,福建木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民间手工艺品种,至清尤盛。这一时期各种神像和人物雕像质量上乘,数量日增,各种作品广泛散存于民间。20世纪后期以来,福建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一批明清时期的木雕神像和其他人物雕像,其中有真武坐像、文君坐像、弥勒、观音、八仙、达摩、伏虎罗汉、麻姑、和合仙等。这些雕像大多选用良材,比例精确,雕刻精美,形象逼真,是这一时代的艺术珍品。这一时期各种民居建筑和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等的木雕装饰在福建民间也相当流行。民间建筑木雕装饰主要运用于藻井、梁架、斗拱、雀替、檐条以及各种屏风、挡板、门窗、隔扇和神龛等处。福州三坊七巷和闽北、闽南许多地方典型民居的木雕装饰,在福建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这在本书第四章的居住民俗中已经作过论述。这一时期各地民间还盛行木质家具、用具的雕刻装饰,许多床、橱、几、桌、柜、箱等都精雕细刻有各种神话传说、人物故事以及盘长、花鸟鱼虫等图案。如各地民间的眠床挡板等处常雕以戏文故事等,有的一张床就有20~30幅情节构图连续的木雕图案,常见的有老子出关、八仙过海、空城计、西厢记等,还有诸如“福、禄、寿、喜”字样和其他动植物吉祥图案等,闽中、闽南等地民间的銮轿、花轿等往往也雕刻得十分精美。这些木雕既美饰了各类物品,同时又体现了时代民俗的文化特征。各地民间还流行在各种神龛、门窗、隔扇、屏风等处精雕细刻并刷上金粉,成为漆金木刻。这类木刻的图案一般以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吉祥题材的内容为多见,常见的有观音送子、麻姑献寿、和合二仙、二十四孝图、八仙过海、三国演义、西厢记、彩楼记以及盘长、百寿图、龙凤呈祥、双龙戏珠、凤穿牡丹、太平有象、金蟾拜月、榴开百子、鸳鸯戏水、喜上眉梢、太师少师、文房四宝、如意博古等,显示了福建民间浓郁的传统民俗文化特色。 说唐故事木雕 明清木雕“双龙戏珠” 明清近现代,福建民间木雕的用材基本以黄杨木、龙眼木、茶树根、樟木、楠木、红木等为主,其中黄杨木、龙眼木和茶树根等是上等木材,此类木材大多质地坚韧,纹理细密,不易腐蛀,适于雕刻。如龙眼木雕磨光后用皂矾水洗净树脂,晾干后可染成龙眼核、古铜、橘黄等颜色,上漆后光彩照人,永不褪色。木雕的制作分为锯料、拉胚、雕刻、磨光、染色、上漆、擦蜡等10多道工序。各地木雕主要运用劈、削、雕、剔等手法,雕刻技艺主要有圆雕、浮雕、透雕等。许多著名艺人构思灵巧,构图洗练,用刀圆活,雕琢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脸部、服饰衣纹以及各种花草和飞禽走兽的雕刻,刀法尤为简练,同时又显豪放和流畅,对各种人物造型的处理也极为准确,富有神韵,其流畅、细腻的雕刻技法让人叹为观止。 明清近代几百年来,福建木雕手工艺还造就了许多优秀的民间雕刻家。清及近代,福州木雕有三个主要流派:以象园村柯传灿、柯传钟兄弟以及其后的柯庆元为代表的象园村派,擅长人物根雕和各种虫草花卉及果盘等的雕刻。尤其是柯庆元的黄杨木雕技艺高超,各种作品雕刻细致,形神兼备,色如象牙,十分雅致。此外,柯世仁长于黄杨木雕各种人物、花卉、鱼虫等,陈望道亦以雕刻技艺细腻而闻名。以大阪村艺人陈天赐为代表的大阪村派,擅长雕刻弥勒、观音、十八罗汉、八仙、仙女、仕女和花鸟等。陈天赐长期致力于龙眼木的雕刻,是福建龙眼木雕的奠基人之一。他带出的徒弟陈道灿和徐志勤等人,后来在人物和花鸟木雕方面成就显著。以雁塔乡陈良礼为代表的雁塔派,主要擅长雕刻漆器上的各种花板花鸟等图案纹饰。除了福州地区外,莆田等地民间木雕手工业也很发达。清代莆田木雕名家廖明山能够在方寸大小的木料上刻出多层镂雕的人物花卉等图案,技艺十分高超。其孙廖熙五兄弟也成为当地著名的雕刻家,尤其是廖熙的木雕刀法精细,虚实结合,人物形象传神,技艺明显胜人一筹。廖家的传统木雕技艺在莆田各地民间曾产生很大的影响,至今尚可见到他们的遗风遗响。清末南平人谢克章也是福建著名的民间木雕艺人之一。谢克章擅长雕刻各种人物佛像,其雕刻作风细腻,人物形象传神。福建省博物馆收藏谢克章雕刻的一件文昌坐像,人物面带微笑,神态和蔼,十分传神。衣袍、玉带、长须乃至手指都雕刻得精致细腻,极为精美。他的作品传世很多,都被后人视为珍品,身价百倍。这些著名艺人在福建民间木雕手工艺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现代福建各地木雕手工艺依然盛行,其题材除了一些传统的内容外,还有不少现代的内容。选材基本上则保留了明清以来的传统用料,其中尤以黄杨木、龙眼木、茶树根等为多见。 花开富贵木雕 此外,各地民间艺人还致力于传统根雕艺术的继承和开发,许多精美作品屡屡获奖,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以泉州现代著名民间艺人江加走为代表的木偶头雕刻艺术在福建民间工艺美术中亦占有一席之地。江加走的木偶头以樟、梨木雕刻,既有写实,又有写意,形神兼备,花样品种很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1991年全国工艺美术珍品评选中,江加走的木偶头雕刻作品曾荣获珍品奖。有关部门还为他编辑出版了《江加走木偶头雕刻艺术》一书,使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流传于世。 相对江西铜塑而言,江西的木雕保存更完好,常见的有木雕神像、傩面具、家具和建筑木雕等。 遍布全省的佛、道神像中,有不少是江西民间木雕艺人以樟木、杨木、杉木等为原料雕制出来的。位于海拔824米的瑞峰山顶的瑞峰山寺本是宋代名僧万柏主持建造,寺内就供奉着木雕许真君和小康王、大康王像,可见当时木雕已较普遍。明清以后,神像雕塑工艺更趋圆熟,不再停留在单独的立体圆雕像的简单雕制上,而是将浮雕与圆雕手法相结合,充分发挥拼雕、群雕等圆雕技巧来丰富神像雕塑的层次感,使神像面部表情柔和,身体线条自然流畅,整座神像充满和谐之感。丰城人范声远和他的长子范紫云、次子范景云、三子范庆云、四子范彩云、五子范伍云就是清末至民国时期活跃在南昌、赣州、广东南雄一带的民间木雕家,这些地区的佛道神像有不少出自他们之手。 婺源木雕(任春才摄) 民间木雕座椅(余悦摄) 傩面具,是原始的木雕面具,用以驱鬼祭神。江西民间各地盛行的“跳傩神”、“鬼戏”即源于古时岁末乡傩驱鬼仪式。在举行这一仪式时,乡人面戴各式各样的面具,化身为神,受人膜拜,在乡民心中,这些面具就是神明的象征,在整个跳傩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西有近百种傩面,都是工匠们根据神话传说,加上自己的想象,用杨木、樟木雕制而成的。面具外型略大于人的脸型,眼珠、鼻孔、嘴角处都被镂空,两耳上部也各有一小孔,供佩戴时穿绳子用。面具刻好之后还要再涂以彩漆,进行一番修饰。代表的神明不同,傩面具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江西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面具就有开山、纸钱、雷公、傩婆、钟馗、大神、一郎、关公之分;万载县潭阜乡池溪村汉族丁姓跳魃活动中用到的傩面具则有开山、走地、先锋、功曹、绿品、杨帅、鲍三娘、花关索、少鬼、判官(钟馗)、上关、下关、童子、前司郎、城隍、皂班、土地、点兵、四大天将(分黑、红、黄、蓝四个面具)、雷公、大面子(即欧阳金甲将军),多达24个。总的说来,江西傩面具种类繁多,经过木雕、彩绘,其喜怒哀乐、老少丑美、忠奸善恶,一望即知,刻画得淋漓尽致。夸张、粗犷、朴实、简练是其主要的艺术风格。 民间木雕菩萨(黄明延摄) 江西的建筑木雕以明清时期江西民居中的木雕最为常见。在民居的梁枋、木柱、斗拱、飞檐、栏杆和门窗等处可发现这类木雕,多为平安富贵、益寿延年的吉祥图案和历史传说、人物故事图案。江西全南县的古建筑―――乌桕坝李氏祠堂的天花板上就绘有吉祥麒麟、花鸟虫鱼等彩色浮雕的大小图案200余幅。婺源的汪口俞氏宗祠,其木质构件上有浅雕、深雕、透雕、圆雕多种形式的精美纹案100多组,被当今古建筑专家们誉为“艺术殿堂”。这些雕刻在对建筑进行美化的同时,还与建筑结构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和稳固了建筑物本身,体现了实用价值的一面。 仿古木刻店(刘孟桂摄) 雷发达是江西引以为荣的一代木雕大师和建筑设计家,他是明末清初时江西永修人,特别擅长建筑木雕。17世纪末,他因工艺超群,被招募到北京参加宫殿营建,后来担任设计工作,故宫三大殿的重大设计就是由他主管的。此后,他还参与了圆明园、颐和园、香山、北海、东陵、西陵的设计建造。 家具木雕是江西民间木雕的另一种传统形式。在已成型的木制家具,如椅、凳、桌、几、盒、柜、橱、床、箱、架等上面,木雕艺人利用家具自身柚木、樟木、黄杨木、水曲柳或梨木等诸多硬质木料进行雕刻,以双龙戏珠、腾龙啸云、凤戏牡丹、气象更新、松鹤延年、花鸟走兽等喜庆吉祥的传统图案装饰家具。多层次的圆雕、浮雕、镂空雕配以平线刻、阴刻、阳刻,使木雕家具呈现出浑厚古拙的气势。江西余江、南昌、广丰、奉新等地都出产风格古雅、制作精良、经久耐用的木雕家具,其中广丰木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众多木雕家具中以余江工艺雕刻厂雕制的金漆佛龛和雕花樟木箱最为有名。金漆佛龛作为质量上乘的佛教供奉用品,一直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同样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的雕花樟木箱,分为半雕和全雕两种,全雕多以花卉为装饰图案,半雕则以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雕出相互关联的单幅,再组合成完整的故事。 西藏的木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包括经书版木雕在内的经版雕、法器模具木雕和建筑装饰木雕构成了西藏木雕艺术的主流,其中经书版木雕的工艺最佳。在西藏佛教信徒的观念中,佛像体现佛的肉身,佛经代表佛的语言,佛塔则是佛的精神。刻工们在法器模具木雕阔不盈尺的面积上,将实用、想象、趣味结合得异常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之金刚心、如来佛、过去佛、无量光佛、强巴佛、弥勒佛、莲花佛等都是木雕工艺中之精品。 上海地区木雕技艺的能工巧匠甚多,有为家宅、祠堂、花园、庙宇等建筑加工美化的,有为家具装潢美化的,有专门雕刻工艺品的。 民国时期,南汇县盐仓星火村周楚卿曾创作刻有72种不同姿态的骏马和“八仙过海”、“四大金刚”、“西方三圣”等大型作品,可惜大多已散失,仅存“封神榜”立体花板,于1952年由中央手工工艺馆珍藏。 横沔夏保庙的两座精雕“怅亭”(4层浮雕),已有140余年历史,1985年参加荷兰鹿特丹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中国上海展”,备受赞赏。 松江县李友生,出生于雕花世家,1903年在松江开设雕花刻佛店,擅长在高档家具上雕花和雕刻神佛像。如红木大床两边床栏上雕出“松鼠采葡萄”、“松鹤图”等;墙门上刻出“双鹰抢带”等;以及红木台、桌、椅全套雕花图案等。还被聘至各大寺庙雕刻神佛像。如超果寺的千手观音像、净渡桥关帝庙的关圣像、金山獭皮庵的观音像、新桥猛将庙的猛将像等,尤以千手观音像与“泼水观音”并称超果寺“双绝”。所经手的最大的雕刻工程为张泽徐家祠堂的全部砖雕和门窗格子雕花(全为三国人物),各种图样均出自其手,并由他指导或亲手雕作。民国二十年(1931年),曾到南京参加全国雕刻比赛,获奖牌一块。抗战前,有英商至他店中加工红木大床、美女榻及衣橱,这套雕花家具至今保存在友谊大厦内。 清末民初红木雕花床(郑土有提供) 奉贤唐桂山,亦是著名佛雕艺人,奉贤南桥北街佛阁千手观音像、西庙城隍头像及南桥南庙道士所用“书房”(数百尊小佛像叠成的佛山)和忏牌等,均出自其手。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宝庆是著名的海派黄扬木雕大师。1926年生,7岁进入徐家汇土山湾孤儿工艺院,10岁开始学艺,受到良好的西洋美术教育。1952年进入著名雕塑家张充仁工作室。1958年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其作品具有生活气息浓郁、造型夸张、风趣盎然的特色。 木雕九龙扇(王贤宝制作郑土有提供) 近些年来,上海地区也涌现了不少木雕艺术家,典型的如中国进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第一人的王贤宝。他制作的大型贴金木雕《九龙扇》,荣获1990年世界吉尼斯奖。该扇展开时,扇面宽达4米,高2.3米,2米长的边骨和26根扇芯均用中国北方特有的特级椴木雕成。镂空雕的扇面呈靛蓝色,扇面上浮雕9条呈腾飞状的金色祥龙,1条居中,8条盘旋飞舞于左右,姿态各异,气势磅礴。该扇在上海、北京、日本等城市多次展出,赢得了参观者的交口称赞,各地的报刊、电台、电视台也竞相报道。他的现代人物立体彩绘木雕,也颇具特色,将中国传统木雕技艺与现代西方艺术完美地结合,在国内属首创,作品参加1991年全美木雕艺术(商业)展和1993年芝加哥木雕展,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好评,大多数作品被收藏家和画廊收藏展出。由于他在木雕工艺上的突出成就,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 台湾汉族的高大豪宅和庙宇建筑,多仿中国大陆的营造式,以木架为骨干,下竖立柱,上为梁檩,梁檩与立柱之间层层垫托,以承担屋顶的重量,并且使层层垫托向外伸张,以减少梁身的负载力,又使檐身伸出较远,而墙壁、隔扇仅作隔间之用,不负载屋顶重量。这种建构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特有的斗拱形式。在梁额与立柱的交接处,横置有木块,称为雀替,俗称“插角”,借此缩短梁额净跨的长度,减少梁额与立柱交接处的剪刀,又防阻横竖构材间角度的倾斜。这种斗拱结合雀替的建筑形式繁复而富有变化,为木雕装饰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不仅斗拱、雀替有精美的木雕装饰,门墙、隔扇的雕作,也相当精致。斗拱、雀替上木雕的题材,富于民俗特点,有的雕着象征福、禄、寿的花鸟走兽;有的雕着寄寓镇邪或吉祥的人物造型。例如雕刻八仙以镇压邪恶,仙人献桃则象征吉祥。雕刻的形象都相当精致优美。门墙、隔扇的雕刻,也富于民俗情趣,例如马公天后宫有一门扇的木雕,在雕有牡丹和梅花之中,雕着一只凤凰鸟,展翅欲飞,尾巴特别长大,以突出凤凰吉祥的主题。另一门扇则在雕有梅花的画面中,雕有举翅俯视、目光锐利的雄鹰,作为画面的主体,以突出雄鹰的形象,表现镇邪的主题。这两个门扇木雕画面主次分明,以写实手法雕刻花卉,以夸张手法雕刻凤凰和雄鹰,栩栩如生。彰化鹿港的木雕,以雕刻神像和人像最为著名,神像如“魁星踢斗”、“达摩”等,不仅形态逼真,而且可以传神。人像如黄国书创作的“老戏迷”,施至辉创作的“四畅”都是上乘之作。前者雕刻两个老戏迷坐在一张板凳上观看演出,其专注之神态,活灵活现。后者雕刻一个老人张着嘴巴抬头向天,裤管卷到膝盖部,赤脚坐着,右手拿着一根纸管插往鼻孔;一个小孩袖手坐在一旁看老人,小孩前面放置一只茶壶和一只茶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各自潇洒悠然自乐的神态,形神毕备,可谓鬼斧神工。台南的木雕神像,有观世音菩萨、妈祖、保生大帝、关圣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玄天上帝、太子爷等,大都以檀木、樟木为主。选定木材后,择吉日良时举行开斧祭祀,向神告知该木将雕成其“金身”;继念符咒勒令其斧为“神斧”;随着雕刻师举“神斧”往该木材上方轻砍三刀,表示三请之意,也有砍七刀,意请赋予三魂七魄。开斧礼成后,用红纸或红布覆盖该木材,待后雕刻。雕刻时先设计好神像的形态、比例尺寸,然后动手由下往上雕刻,待头以下部分雕好雏形,再刻头部,以免雕刻头部碰撞工作台过多,对神不敬。整个粗形雕好后,再细刀雕刻,最后细刻脸部五官。细刻工序完成后,以砂纸整修表面及折纹之处,接着涂上胶水,裱上一层纸,再涂上用黄土粉混合胶水的土,整修其表面使之光滑;然后再涂上一层胶水,继纹饰服饰线纹突出的部分;随后敷上金箔,对该彩绘的部分进行粉绘;最后再以细笔描绘神像的脸部,也就是所谓“开脸”。神像雕造好后,要择日举行开光点眼的仪式,仪式之后,神像的雕造始告完成。雕刻师中,林亨琛等都继承了泉州派的风格,以整体成形,强调线条单纯稳重,整体端庄优雅,具有唐宋的古风。苗栗的三义乡,被誉为“雕刻之乡”。全乡有百分之五十的乡民从事雕刻,累代相传。他们主要是利用砍伐樟木剩下的残枝树头,雕成花鸟、动物、人物等立体形象,化枯木为神奇,把无用的废物加工成别有异趣的艺术观赏品,摆设屋内增添自然的野趣。雕刻家们经常要面对一块块废木头观察、苦思,研究如何依据废木头的原型雕刻成某一种形象,甚至要经过几个月时间,突然产生灵感,凭借纯熟的工艺雕成形神独特的艺术品。这种雕刻又称为根雕。 大木雕 麒麟木雕 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工艺,以排湾人、鲁凯人较为发达。由于这两族有贵族制度,所以屋内雕饰比较讲究。排湾人立柱雕刻有佳平式、泰武式、佳兴式、来义式、雾台式、大南式等九种地域性式样。木雕艺术风格具有平面、装饰与填充的特征。阿美人、泰雅人木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其中有四百多年的断层。近年来已有人在努力传承阿美人的雕刻文化。例如袁志宽的雕刻,以族群生活样态为主,有捕鱼、工作、生活等题材,造型自然而神秘,质感强烈,保留了强烈的凿刀刻痕。 台湾少数民族的木雕 是著称津门,驰名海内外的民间工艺之一。尤其是清代,天津的豪门望族、官僚巨商等纷纷为自己修建豪华宅第,并在这些中国式建筑的庭院、影壁、室内隔扇及各种家具中,无不以木雕作为装饰。它与刻砖一样,都是富豪借以显示各自的财富和地位的手段。从而使天津木雕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装饰和室内装饰艺术。 木雕分平雕、浮雕和全雕三种。平雕即在木材上,用线条来表现物体的雕刻;浮雕即将所雕物体浮于木材之上,形成的半雕塑;全雕即将物体形象写实地雕塑出来。 木雕的制作。一种是直接雕刻图案;另一种是先画小稿,然后放于木材上,而后再雕刻。完毕后封漆(有的着色后再封漆)。 明末清初时期,木雕制品多由木匠们自己雕刻,工艺不讲究。至清代乾隆年间,有了房、云、赵3家较有名气的木雕作坊。房家善刻狮,云家善雕凤,有“房狮云凤”之誉,又有“东房西赵”之说。 刘杏林木刻作品《四季花卉》 清嘉庆、道光年间,房广元等人努力探索,不断实践,从改进木雕制作工具入手,将旧式木雕工具“独条锯”改为“锼弓锯”;同时积极汲取南方木雕制作工艺、技巧等方面的长处,继承和发扬天津木雕的风格和传统,使南方与北方,特别是与天津的木雕制作技艺融为一体。使木雕工艺进入了可细分层面,镂空剔透的境界。形成了天津木雕既有南方木雕的精美剔透、灵巧秀丽,也有北方木雕的淳朴豪放、粗犷奔放的独特风格。 随着天津木雕工艺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木雕艺人。清光绪年间,朱星联、何万清等木雕艺人,借鉴中国画的构图和布局方法,独具匠心地将中国花鸟画技法引入木雕制作中,使木雕艺术风格趋于成熟。在他们的弟子中,刘杏林颇有盛名,人称“木刻刘”。其幼年投师学习木雕技艺,学徒期满后任天津实习工厂的雕花教师。他的木雕技艺精湛,刀法娴熟。作品多以花鸟为题材,所雕的叶片花瓣,中间厚,边缘渐薄,玲珑精巧,栩栩如生。1960年,他曾为人民大会堂精制了巨幅木雕―――毛泽东诗词挂屏和花鸟屏,使天津木雕登上了大雅之堂。 天津木雕杰出的代表作是广东会馆的大戏台。其藻井着以金色、碧绿,分外醒目,制作技艺高超。舞台内均为木制结构。舞台正面的两根重柱,采用圆雕艺术手法,图案为狮子滚绣球。柱头雕成卷曲的荷叶和含苞欲放的莲花。几面的华板和楣子,所雕图案是彩云之中腾飞的龙凤。舞台大幕正中间,镶嵌着大幅“天官赐福”镂空木雕,祥云上站立着天官和仙童,松柏灵芝中跳跃着活泼灵巧的猴子。圆心之外的四个角上,浮雕着的蝙蝠,口中都衔着桃叶。所雕图案,严谨对称,又充满情趣。在整个木结构的广东会馆大舞台,其门厅、房间的卷棚及廊厦的额坊上,在隔扇、门窗、裙板甚至于楼梯扶手、楼门楣子等,都以多姿多彩的松竹兰花以及冰裂纹形、方形等连续图案为木雕装饰。它集中展现了天津木雕的技艺和装饰艺术,代表了天津木雕的技艺水平和地方特色。 民国年间,天津曾遭受一场火灾,因木结构房屋损失很大,故有关当局下令,建筑外面一律不许用木雕。从此,木雕艺人纷纷改行,有的做西式家具,有的做点心模子。北马路有家点心模子铺,就是由许多木雕艺人改行后发展起来的。 点心模子,即制作糕点所用的模子。天津的点心模子,以雕刻清晰,造型美观,没有杂纹著称。木雕艺人多选用木质细腻、纹理密致的木头为雕刻原料。所雕图案多以“福、禄、寿、喜”和吉祥人物、花卉为主。闻名全国的“三顺合”点心模子,就是天津木雕艺人傅定元开设的。这是天津木雕由室内装饰艺术到饮食装饰艺术的一个转变。 时至今日,天津木雕又向装饰艺术品转化。木雕艺人们除制作一些仿古家具和传统木雕饰品外,还标新立异、因材施艺,利用不同材质、不同的木纹和不同的树皮、树结等材料,巧做一些人物或动物造型,栩栩如生,并将其制成壁挂艺术饰品,以美化居室,深受国内外人士之喜爱。 木雕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山西的寺庙宫观建筑都有精美的木雕装饰,旧时的钟楼、鼓楼、牌楼、祠堂,木雕装饰也随处可见。作为民居,木雕主要体现在门楼和窗棂上。 丁村民居在厅堂的檐枋花板、雀替、斗拱、梁架等部位,都有精美的木雕,除一般的吉祥图案、民间故事外,还雕刻有民间社火内容如跑竹马、放风筝、狮子舞、大头和尚等。更为有趣的是,将民间寓言的内容雕刻于厅堂栏板上,有鹬蚌相争、贪心不足吞太阳,以及民间戏曲《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主人公的用意是用它们教育子孙后代,代代兴旺。 太谷曹家大院、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都有精美的木雕。木雕体现在窗户上,则是窗棂的图案,组合变化成各种图案,灯笼空、龟背锦、大海棠、云龙、斜盘长、十字万、工字窗、软连云、如意、拐子龙,以及风调雨顺、琴棋书画,寓意吉祥富贵。 讲究的人家还在厅堂间镶嵌大型的木雕屏风,将画家的绘画摹刻于上,经过匠师的再创作,保持原韵,又添新意,丁村民居的《风竹惊鹤图》,就堪称是木雕中的精美工艺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