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元璋――冠冕堂皇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朱元璋――冠冕堂皇分类:【风俗文化】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早年生活较贫困,后参加农民起义军,建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进行的服饰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即是废除元代服制,恢复汉族礼仪,调整冠服制度。太祖曾下诏: “衣冠悉如唐代形制。”因此明代皇帝冕服的基本制式与唐代冕服十分近似。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祭天地、宗庙,服衮冕。服通天冠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冕,前圆后方,玄表楞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纩充耳,玉簪导。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白罗大带,红里。蔽膝随裳色,绣龙、火、山文。玉革带,玉佩。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白罗中单,黻领,青缘椅。黄袜黄舄,金饰。” 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为朱元璋着常服的形象,即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穿圆领绣龙袍。此种服饰与《明史?舆服志》的“皇帝常服: 洪武三年定,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琥珀、透犀。永乐三年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的记载相符。 明太祖的服饰形象不仅展示出帝王的威仪风范,还体现了他对江山安定,社稷平稳的重视。这种意识从一种冠巾的名称中即可看出。明郎瑛《七修类稿》载:“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帽,乃扬维祯入见太祖时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 ’对曰: ‘此四方平定巾也。’遂颁式天下。”“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常戴的一种软帽,以黑纱为之,可以折叠,展开时四角亦方。又“太祖一日微行,至神乐观,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曰: ‘此何物也?’对曰: ‘网巾,用以裹头则万发俱齐。’明日有旨召道士,命为道官,取巾十三顶颁于天下,使人无贵贱皆裹之也。至今二物永为定制,前世之所无。”网巾则是一种明初时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冠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上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 古人认为头是人心神智慧所在,因此,冠帽绝不能马虎。朱元璋诏令国人戴四方平定巾和网巾的本质是想统治人的思想,确保明朝基业万年安稳。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