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机械复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机械复制分类:【文化精萃】 本雅明对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艺术作品的特性的概括。技术革命使艺术品的复制成为可能。复制技术的不断提高,产生了以机械复制为创作手段的电影艺术。机械复制艺术品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与动摇了传统艺术的评价观念,颠覆了以独一无二性以及原作的现时现地性组成的传统艺术的真实性。本雅明对这一趋势的评价是肯定性的,他认为艺术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机械复制以它独特的方式变革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机械复制赋予了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机械复制在其对艺术品的复制中将一切传世的艺术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对公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在艺术创作中为自已获得了一席之地。本雅明认为本世纪先进的复制技术比手工复制更独立于原作,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达到的地方,这一方面固然使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丧失了,但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观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直接以复制为创作手段的电影艺术就是如此,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性并没有使电影艺术脱离艺术赖以存在的惟一的“美的外观”,电影展示了“异样的世界”和“视觉无意识”,丰富了我们的观照世界,它对现实的表现是通过先进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也就是现实中非异化的、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与变化。由此带来的传统的大崩溃以及对传统价值的扫荡是不可避免的,对这种机械复制艺术对传统价值的破坏性、宣泄性的一面,本雅明总的态度是肯定的、支持的。机械复制促使审美民主化。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最保守的关系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这里,进步的特征在于在对艺术的进步关系中观照和体验的快感与行家鉴赏的态度有着直接的统一关系,特别是电影艺术,作为直接以大众为其审美对象的艺术,个人对它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是以大众化为条件的,从而使审美趋于大众化了。本雅明对否定机械复制的论点进行过针锋相对的批判,并进一步提出机械复制使有关技巧的特权性质消失了。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从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肯定机械复制技术给艺术带来的革命性拓展。从这一角度来说,本雅明提出电影能成为唯物主义思维引人注目的工具。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艺术的评价并非是完全肯定的,出于对传统艺术魅力的亲近感,本雅明也指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贡献常以牺牲韵味为条件。而其中电影艺术则极易为机械主义所异化,成为了训练非熟练工人的工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