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分类:【文化精萃】 本雅明最有影响力的一篇论文。写于1936年,1963年发表。在这篇论文中本雅明通过对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时代中诞生的电影艺术的分析来说明机械复制艺术的特征,并进而说明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各自特色。提出了一些独创性的美学概念,开辟了观照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区别与差异的新视角。在本文中,本雅明具体的分析了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1)电影艺术通过它所特有的技术手段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本雅明在其中提出了视觉无意识的概念,认为正是电影的各种机械设备为人们展现出了意识层面无法看到的种种画面,创造了一个异样的世界,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 (2)电影运用机械技术的手段通过对现实的分割与再组合展现了现实中的非机械方面。而艺术对现实中非机械层面的展示正是现代人所愿意看到的、最富有意义的一面。 (3)本雅明由此将电影视为人类艺术活动上的一次革命。电影的革命功能之一就是使照相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本雅明进而指出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现代艺术产生了许多不同传统艺术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艺术的韵味被艺术的机械复制性消解了。传统艺术的韵味是一种在与对象处于若即若离的距离之间体会到的艺术的那种独一无二的本真性与自律性。现代艺术则通过复制取代了独一无二性,另一方面复制品能使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从而消除了必要的距离感,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统的大崩溃。 (2)现代艺术的展示价值代替了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本雅明认为由于传统艺术来源于礼仪与宗教从而使其价值最早来源于膜拜。膜拜价值压抑着展示价值,但随着现代复制艺术的诞生,艺术彻底脱掉了礼仪或宗教的外衣,而具有一种尘世的美,艺术的展示价值的意义获得了释放。本雅明认为这体现了复制艺术的进步性。正是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 (3)审美的艺术向后审美艺术转变。本雅明从审美角度来关照现代机械复制艺术与传统艺术之时提出了美的艺术和后美的艺术认为传统艺术因自身就具有审美的属性,因而是美的艺术,而现代机械复制艺术则本身不具有美的属性,其“美”的意义是随后添加的,因而被称为后美的艺术。 (4)对艺术品的欣赏从凝神专注到消遣性接受。对具有膜拜价值的传统艺术的欣赏,人们一般要沉浸其中,进行一种个人式的品味,而对仅具有展示价值的现代艺术欣赏则往往是集体性的,超然于作品之外的消遣性的接受。电影等具有机械复制性的艺术作品都是以这样的方式为人们接受的。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美学概念几乎建构了他整个美学体系,因此该文一般被视为是本雅明在美学领域内达到颠峰的标志。此后,本雅明再也没有写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该文是本雅明一生所关注的美学与文艺学问题的集中体现,他所有具有独创性的美学范畴在其中都得到系统的阐释。本雅明以此在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展示了自身独特的价值。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