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杀身成仁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杀身成仁分类:【传统文化】 孔子提出的殉道观。语出 《论语?卫灵公》: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苟且偷生而损害仁德,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在孔子那里,“仁” 既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各种善德的概括,举凡人类的一切美德,甚至人性本身,都可以用这个 “仁” 字来表达。因此,这个 “仁” 字,应相当于西哲所谓 “真理”。孔子所谓 “当仁,不让于师”,就类似亚里士多德所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孔子所谓 “杀身成仁”,就类似今人所谓 “为真理献身”。这种以身殉道的观念对孔门弟子颇有影响。如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张说:“士见危致命。” 后来,“杀身成仁”便成了一句成语,指为真理或正义的事业而不惜献身。 孔子的重要伦理思想。意指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成全“仁”。孔子认为:“仁”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如果生与仁不能两全,那么宁可牺牲生命,也决不可损害“仁”,这是志士仁人应有的道德情操。杀身成仁这一古老的道德情操一直被人们传颂着、发展着,后来人们把它与“舍生取义”连用,表示为实现理想而牺牲自我的献身精神。《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