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杂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杂剧

分类:【传统文化】

传统戏曲形式之一。“杂剧” 一名,在唐代已经出现,但词义不明。宋代有一种以歌舞、调笑为主的表演,也叫杂剧,据耐得翁 《都城记胜》记载: “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 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 宋杂剧的细节,由于文献不足,直到现在也还是一个谜。元杂剧便是在宋杂剧以及金代的 “院本” (行院演出剧本的简称)、诸宫调 (一种说唱艺术) 等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元杂剧是传统戏曲开始成熟的标志,而且留下了许多传世的佳作,故 “杂剧”就逐渐成为元杂剧以及明清文人按照这一形式而创作的戏曲的专名。杂剧是以北方音乐系统 (北曲)为基础的抒情歌剧,一般分为四折,再在前面或中间加上一段“楔子”,起 “序幕” 或 “过渡”的作用。一 “折” 就是一幕,既是情节单元,又是音乐单元 (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即 “套数” 就构成一折)。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这种程式化的结构,使得剧情的展开千篇一律,缺少变化。但这并不重要。同中国所有的传统戏曲一样,杂剧并不以情节或结构取胜,其魅力在于音乐和唱词,在于演员的表演。杂剧的构成要素有三: 唱段、宾白和科介。唱段是杂剧的核心,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以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一个单元即一折,由主角独唱到底。唱段主要是抒发人物的感情,一般与剧情的发展没有关系,类似西方歌剧中的 “咏叹调”。“宾白” 就是剧中的说白,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故称 “宾白”。其中有 “云” (对白或独白)、“带云” (曲中插白)、“背云” (旁白) 等名目。杂剧的宾白主要起介绍人物、交待剧情、展开情节等作用,但以戏剧艺术的眼光看,大都非常幼稚。“科介”就是人物的动作、表情、武打,以及其它舞台效果。唱段、宾白、科介的有机配合,就是杂剧表演的关键。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由旦或末演主角,全部唱段都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因此,杂剧又有 “旦本” 或 “末本” 之分,如 《窦娥冤》 是 “旦本”,《单刀会》 是“末本”。杂剧在元代大都是在瓦舍勾栏 (市井娱乐场所) 的演出,其作者和演员大都是市井中人,所以元杂剧的唱词大都比较通俗,属于 “下里巴人”。明代以后,许多上层文人甚至王侯都染指杂剧,杂剧逐渐雅化,其唱词也日趋典丽,最后竟难以在舞台上演出,只能成为文人的案头读物。杂剧的题材,明代朱权 《太和正音谱》概括为 “十二科”: “一曰神仙道化,二曰林泉丘壑,三曰披袍秉笏,四曰忠臣烈士,五曰孝义廉节,六曰叱奸骂谗,七曰逐子孤臣,八曰朴刀赶棒,九曰风花雪月,十曰悲欢离合,十一曰烟花粉黛,十二曰神头鬼面。”

指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宋杂剧综合诸多歌舞、戏曲、说唱及民间歌曲而成。在当时的多种艺术品类中逐渐占据首要地位。金院本则在形式方面较宋杂剧更为多样化。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高峰期,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魏君祥的《赵氏孤儿》等都已成戏剧史上的不朽之作。就音乐而言,所使用的北曲,包容众多戏曲和歌曲因素,具有严谨而复杂的结构,运用诸种宫调的丰富调性配合戏剧的人物情节,使杂剧具有极大的表现力。

杂剧兴起于辽、宋,这一点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东京梦华录》中就多次提到杂剧、般杂剧、小杂剧、哑杂剧、诸军缴对杂剧、露台弟子杂剧、勾杂剧等等。辽代北京,杂剧也极盛行,皇帝接待宋使就常常演杂剧,庆贺皇帝生辰时演杂剧,大宴群臣时也演杂剧,由教坊艺人扮演宋朝人物,有场面,有动作。有时,甚至连皇帝也亲自下场演戏。据宋人曾巩《隆平集》记载:辽兴宗喜歌舞,“常夜宴,与刘四端兄弟及王纲等数十人入乐队,命后、妃易衣为女冠。后父萧磨只言:‘汉官皆在此,后、妃入戏,非所宜也。’宗真击碎后父首曰:‘我尚为之,若女何人也?’”从中可以看出,辽杂剧已初具规模,有人物,需化装。值得注意的是,辽人甚至将孔子也搬上了杂剧舞台,演《杂谷之会》和《大江东去》,认为这是“代圣人立言,命为雅体”。这在中原只能被斥为大逆不道,所以孔子后代孔道辅使辽时,对此大加斥责。虽然辽杂剧并没有留下文学剧本,但有人物,有情节,这与一般歌舞节目是不同的。

金朝建立以后,辽宋杂剧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对宋战争中,金人曾掳获北宋大批杂剧艺人入燕京,这为金代杂剧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金中都,杂剧向来是宫廷典礼和接待外国使臣宴会上不可缺少的助兴节目。平时,优伶还可以进宫为皇帝后妃演出,《金史》卷64《元妃李氏传》就载有这样的例子。杂剧到金代晚期称“院本”,即行院所演出的杂剧。

杂剧在元代发展到了巅峰,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标志,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列。元杂剧在辽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融合了话本、诸宫调、舞蹈、傀儡、武技、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将诗词与说唱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大都是元杂剧演出的中心,大量人口的聚集以及他们对娱乐活动的需求,各种艺术形式尤其是诗词和金代后期形成的诸宫调的成熟,文人学士尤其是著名杂剧作家的汇集,还有大量表演艺术人才的集中,诸多原因为大都杂剧的兴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当时,大都城内著名的杂剧作家和作品有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马致远的《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等,著名的表演艺人有珠帘秀朱氏、顺时秀郭氏等人,珠帘秀朱氏号称“杂剧为当今独步”,而顺时秀郭氏则号称“杂剧为闰怨最高”(夏庭芝《青楼集》)。元杂剧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将过去只供上层统治者享受的艺术品变得通俗、普及,从而使广大市民也能共同欣赏,因此在大都城内,观看杂剧成为市民们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元代后期,杂剧虽然渐趋衰落,但它对后来的戏曲艺术和戏曲文学都有重大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4: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