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杂学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杂学辨分类:【传统文化】 理学著作。南宋朱熹著。1卷,附《记疑》1卷。书约成于乾道二年(1166)。朱熹认为,苏轼等人虽为儒者,却引佛老之说释儒学经典,乃著是书以辨。凡苏轼《易解》19条、苏辙《老子解》14条、张九成《中庸解》52条、吕希哲《大学解》4条,皆先录原文,复驳正于下。指出《易传》发明性命之理,与圣人之言相表里,而苏轼却释以臆度之言,又每为“不可言”、“不可见”之说,适足见其未尝见、未尝知。苏辙《老子解》合儒道犹以为未足,又掺入释氏,是学儒之失而流于异端。张九成始学于杨时,却逃儒归释,其所论著,皆阳儒而阴释。吕希哲家学最正,然亦惑于佛老之说。《记疑》成于淳熙三年(1176)。朱熹自称偶得杂书,不知作者,意其或出于儒门。因其说仍不免援佛老以入儒,恐流传久远,亦摘录疑点而与之辨,凡20条。此书意在维护正统儒学,使学者悟疑辨惑,知异端为非,圣言为正。故每论一问题,辄条分缕析,以期剔驳杂而归醇正。由此可窥见宋代学术界“醇儒”与“杂儒”在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上的分歧,是研究朱熹学术观点的较重要的思想资料。《朱子遗书》、《四库全书》、《西京清麓丛书正编》均收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