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四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四光分类:【文化精萃】 地质学家,地质力学创始人。原名仲揆,字福生。湖北黄冈人。早年留学日本,入大坡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机械。曾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留学英国,考入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系。1919年获硕士。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1927年获伯明翰大学科学博士学位。1928年任地质研究所所长。1933年筹建武汉大学。1934年提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理论。抗日战争爆发后,主持地质研究所内迁,并兼重庆大学地质学教授。1948年出席伦敦举行的第十八届世界地质学会,后留英国考察。1950年回国,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5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用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的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运动的结果。他以地质力学理论作指导,为在大庆等地发现石油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导了方向。重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父?地质?古生物》等。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字仲揆,湖北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先后留学日本、英国,1950年回国,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他在地质理论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地质力学。他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这一地质力学的基本概念。并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东北、华北平原石油储量丰富的科学预见。根据他的理论相继发现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政协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以及文集《天文、地理、古生物》。 中国地质学家、教授。湖北黄冈人。蒙古族。字仲揆。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先后留学日本、英国, 1950年回国。长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规 律,创立地质力学。根据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提出东北、华北平原石油储量丰富的科学预见。根据他的理论相继发现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第二、三、四届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 李四光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蒙古族。字仲揆,湖北省黄岗人。1904年留学日本,毕业于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并参加同盟会。1910年回国工作,参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地质。1919年毕业,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第二至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等职。毕生从事地质学、古生物学、冰川学研究。用力学理论研究地壳运动,创立了地质力学。运用地质力学理论研究我国的矿产分布规律,提出东北、华北、汉江平原石油储量丰富的科学预测,为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汉江等油田的发现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以及第四纪冰川研究方面亦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蜒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