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李贽分类:【传统文化】 明末思想家、文学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万历五年(1577)为姚安知府。有才辩,尚通脱,崇禅学,卑孔孟,公开以“异端”自居。以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人心有私”,“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藏书》)。大胆揭露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还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弟子随笔记录,或有头无尾,或得前遗后,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终被视为“异端”、“妖人”而下狱,自杀而死。文学上,主张必抒己见,反对复古摹拟,对小说戏曲在文学上之地位也极为重视。曾评点《水浒传》。著作有《李氏焚书》、《读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单名贽。号卓吾,又号笃吾、宏甫、温陵居士。晚年居龙湖,号秃翁。泉州(今福建泉州)人。22岁中举,官至云南姚安知府。54岁起,辞官不做,过着独居讲学生活。他的思想相当解放,言谈大胆,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战斗性。他受王学左派和佛学的影响,对程朱理学和一切伪道学进行了激烈地批判。他认为人各有见,“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因为他的思想代表了一般劳动人民阶层的要求和观点,因此,被封建统治者和道学家视为“异端”。他的著作一再遭到焚毁。万历三十年(1585年),被以“惑世诬民”罪奏劾下狱,在狱中遭迫害身亡。在文学创作上,他敢于大胆创新。反对复古、拟古,认为“天下之至文”,绝不在于字句、结构等形式上的追求。提出了文学的“童心说”。“童心”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不应以时势先后论优劣,只是个真假问题。这对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是个沉重打击。他的思想和文学见解,给后来反对文学复古运动的“公安派”以深刻的直接的影响,起到了反复古的先驱作用。他的著述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四书评》、《史纲评要》等。诗文多为抨击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史学方面也有创见,不为旧说所惑,敢于直抒己见。 以反传统著称的思想家。号卓吾,泉州晋江 (今属福建)人。因泉州古称温陵,故又自号 “温陵居士”。李贽幼年家贫,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二十二岁考中秀才,二十六岁考中举人。大概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没有再去寒窗苦读博取更高的功名,而是循例做了县儒学的教谕。后来又先后在北京和南京的国子监做过博士 (教授),在礼部和刑部做过小官。这样在官场熬了二十多年,最后终于混上了一个四品的知府,但地点却在荒僻的云南姚安。李贽生活在明代后期,程朱理学虽然仍旧是钦定的官方哲学,但已经受到陆王心学的猛烈冲击,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信仰危机,个性解放思潮开始蓬勃兴起。李贽在中年后曾经拜王学左派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为师,思想上深受王学影响。王守仁发挥陆九渊 “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的观念,主张 “心外无物”,在思想界起到了张扬个性的客观效果,徐渭、汤显祖等文学家就曾经从中汲取到思想的灵感。李贽与汤显祖有过交往,他们都是王学的信仰者,而且又都对佛教禅宗一往情深。不同的是,李贽更加率性,更走极端。五十三岁那年,李贽辞去姚安知府之职,据《明史?耿定向传》载,原因是他像和尚一样剃了个光头,上官“勒令解任”。这种举动,常人是难以理解的。他有位朋友耿定理在湖北黄安,也是王学信徒,便邀请李贽前往黄安。李贽携眷寄寓在耿家的 “天窝书院”,“日引士人讲学,杂以妇女”,颇为引人注目。两年后,耿定理死后,李贽便将妻女送回福建老家,独自一人移居湖北麻城的龙湖,住在湖畔的芝佛院,自称 “流寓客子”,潜心讲学著述。李贽痛恨“假道学”,公开以 “异端” 自居,说是 “今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这并非幽默,而是坦率。他特拈出“童心”二字,来表达他对假心假意、假人假事的鄙弃。所谓 “童心” 就是自然流出的 “真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若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他反对对孔子的偶像崇拜,说《论语》 不过是孔门弟子记忆师说、残缺不全的笔记,而孔子所言,不过如医生治病,随时处方,不可捧为 “万世之至论”。他还宣称,中国两千年来“无真是非”,因为大家都以 “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种深刻、尖锐、大胆、透彻的批判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李贽深知他的思想已经超过了传统社会所能容纳的程度,故他给自己的著作取名 《焚书》 (遭世焚弃) 和《藏书》 (藏之后世)。万历二十九年 (1601),李贽寄寓的芝佛院被当地士绅怂恿人烧毁,并要驱逐他出境。这时,李贽已是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他的好友马经纶闻讯,从通州赶来接他北上,住通州马家。有一位官员给万历皇帝上奏,说通州距京城仅四十里。如果这位 “狂诞不经” 的 “异端”一旦进入都门,蛊惑人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万历皇帝亲拟圣旨,将李贽严拿治罪,其书一律销毁,罪名是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可以想象,这样一位心高气傲、目空千古的思想家,面对狱卒的粗野凌辱,自尊心将会受到多么沉重的打击。次年,李贽便在狱中自杀。李贽的思想在当时曾经影响过不少激进青年,如在晚明文坛以标榜 “独抒性灵”著名的袁氏三兄弟。李贽之死,给他们很大的震动。袁中道在为李贽做传时就曾表示: “其人不能学者五,不愿学者三。” 其中一条是: “公直气劲节,不为人屈; 而吾辈怯弱,随人俯仰。”其实,李贽的难能可贵之处,不仅在他的勇气,更在他的深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宣称要 “颠倒万世之是非” 的叛逆者,试图打破 “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的思想传统。这在当时以及后来清王朝统治的三百年间,不但难以引起共鸣,甚至被视为狂悖。故清代官修 《明史》 中不为他立传,连黄宗羲的 《明儒学案》 中,也没有给他一席之地。 回族,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省泉州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其哲学思想受王守仁和禅学影响很大,然而却能标新立异,向封建思想挑战。主张重视功利,对封建传统教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抨击,认为《论语》、《孟子》、《六经》等儒家经典绝非“万世之至论”,这种离经叛道行为,招致封建统治者的强烈反对,终被迫害致死。在文学上,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摹拟,提出“童心说”。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批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曾评点《水浒传》,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著作有《李氏藏书》、《续藏书》、《李氏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十一种等。 明思想家、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回族。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曾任河南共城(今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郎中。后因父丧去职。服丧期满,赴京候职。隆庆五年(1571)赴南京任刑部主事,历时3年,又赴云南姚安任太守。任满,辞官退居湖北黄安,后移居麻城龙潭湖芝佛院,只身讲学著书。数年后,辗转到通州(今北京通县)友人马经伦家。万历三十年(1602)为人所劾,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逮捕下狱, 自杀于狱中。留遗嘱,按回族习俗安葬。其哲学思想承续泰州学派,系王学左派,倾向主观唯心主义,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在社会伦理道德上强调社会平等说,反对圣人凡人之分,智愚之别,抨击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主张自由婚嫁。在文学上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须抒发己见,反对复古模拟。倡导散文,语言犀利、短小精悍、不事格律雕饰。对小说、戏曲,一反正统文人的偏见,给予同诗、文一样的历史地位,颇具开创性。史学上主张“经史”结合。认为“史而不经”是“秽史”,“经而不史”是“白话”。曾对《水浒传》、《西厢记》、《幽国记》、《浣纱记》等做评点。著有《焚书》 6卷、《续焚书》 5卷、《藏书》 68卷、《续藏书》27卷、《初谭集》 20卷、《李氏文集》 20卷、《李氏丛书》 12本、《易因》、《阳阴先生道学钞》 等11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