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杜公祠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杜公祠

分类:【传统文化】

在陕西西安市长安县韦曲镇的少陵原上。唐夫宝五年(公元746年)后,杜甫流寓长安,曾在少陵原上居住,自号“杜陵布衣”、 “少陵野老”,后人又称杜少陵,并于其旧游之地立祠纪念。祠始建于唐末,明嘉靖、万历,清康熙、嘉庆时又多次重修,以后又不断修葺,至1960年成杜甫纪念馆。祠为前、中、后三院,前院有陈列室,内存杜甫像数幅和杜甫诗意画等。中间院内植有各种花木,古木参天,清雅幽静。后院为杜甫享殿三间,内有杜甫泥塑坐像及有关杜甫的题刻、图片等,右侧为一石碑,刻有杜甫半身朝服像,线条流畅逼真。享殿西侧为陈列室,其中有从古碑上墨拓下来的《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所写, 为杜甫现存唯一的墨迹。

在陕西延安市七里铺中段,杜甫川(马家湾)口,坐东面川。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八月,杜甫在羌村闻肃宗即位于灵武,即只身赴延州,投奔灵武。相传他到延州后曾在川口住过一夜,后人为此而建祠纪念,川也因此得名。祠始建年无考,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祠为方形石窟,宽4米,深高各3米。窟门有砖木结构接檐,内有坛台,高0.9米,宽2米,窟顶有八卦图浮雕。窟檐刻横额: “北征遗范”,对联: “忠不忘君稷契深怀寄诗史,清堪励俗富延旅寓洁臣身”;门横额为“唐左拾遗杜公祠”,对联为“清辉近接富州月,壮策长雄芦子关”。窟右上方有高1.2米,全长5.2米摩崖石刻“少陵川”三个大字。再上有望杜亭。相传杜甫到万花山赏过牡丹花,还在花丛中丢了一只靴子。

位于长安县韦曲镇东的少陵原上,为纪念“诗圣”杜甫而建。创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清乾隆末年曾被大火焚毁,至嘉庆九年(1804年)当地一些文人集资重修。杜公祠现分前、中院、后院三进。祠内大殿有杜甫塑像一尊,线刻半身造像一帧,传系依唐本摹刻。殿西廊下树碑数方,为各代重修记碑。院内杂植红薇、紫荆、腊梅、柏树等,浓荫蔽日,古朴幽森。

位于县城东南的少陵原上。明嘉靖五年(1526),为纪念唐代“诗圣”杜甫而建。清乾隆末年毁于火,嘉庆九年(1804)重修。杜甫远祖杜预是长安人。杜甫在唐天宝年间曾流寓长安杜曲一带,故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杜公祠现分前院、中院、后院三进。祠内大殿有杜甫塑像一尊,线刻半身造像一帧,传系依唐本摹刻。殿西廊下树碑数方,为各代重修记碑。院内杂植红薇、紫荆、腊梅、柏树,浓荫蔽日,古朴幽森。享殿西侧陈列室内,有古碑墨拓《府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迹。

杜公祠在陕西长安县少陵原畔,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年)为纪念杜甫而建。祠内有大殿,供杜甫塑像,历代文人学士多到此凭吊和题咏。

杜甫(712-770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字子美。他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的官僚家庭。曾祖杜依艺曾任河南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宫廷诗人。杜甫就诞生在巩县老城东边的南窑湾,笔架山下的一孔砖窑里。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在这里度过。他从7岁起就能开口咏诗,虽贫穷多病,但小小年纪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19岁出门漫游吴越齐鲁。30岁时在河南偃师县西首阳山下筑陆浑庄,这里有他十三世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墓地,他家的祖坟和庄园都在偃师。安史之乱之后,他一度被叛军俘到长安,后逃出投奔肃宗,任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动乱中,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抒发忧国忧民感情的著名诗篇。乾元二年(759年),他弃官离开华州,经秦州、同谷入蜀,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营建草堂,过了一段安定生活。后在节度使严武幕下任参谋,被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但不久即辞去。严武死后,他南下在湖南岳州、潭州一带游历。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水上,享年59岁。天宝十三载(754年)春,杜甫曾移居少陵原附近,自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等,并在此写过不少诗篇。明嘉靖五年,为纪念杜甫在此创建杜公祠。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9: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