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杨简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杨简

分类:【传统文化】

南宋哲学家。字敬仲,慈溪(今属浙江)人。乾道(1165―1173)进士,任富阳主簿。陆九渊过富阳,问答有契,遂定师徒之礼。后调知乐平县,兴办学校,吏治清明,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绍熙五年(1194),召为国子博士。嘉定(1208―1224)初,授秘书郎,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娼籍,抑制豪强,为官廉俭,深得百姓爱戴。后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学者称慈湖先生。认为宇宙万物变化过程即人心变化过程:“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己易》),“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绝四记》)。著有《甲乙稿》、《杨氏易传》、《五诰解》、《慈湖诗传》、《冠记》、《昏记》等,其门人编为《慈湖遗书》。

南宋理学家、心学家。字敬仲,更名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富阳主簿。时值陆九渊过富阳,问答有契,遂定师生之礼。调知乐平县,澄清吏治,兴学训士,风气大变,邑人以讼为耻,夜无盗警,路不拾遗。民呼其为“杨父”。光宗绍熙(1190―1194) 中,召为国子博士。嘉定(1208―1224)初,授秘书郎,出知温州。在任期间廉洁奉公,励精图治,深得百姓拥戴,多有画像供奉者。官至宝谟阁学士。死后,赐谥文元。年轻时曾入太学就读,与袁燮、舒?、沈焕为友,世人称之为“甬上四先生”,或称作“四明先生”。《宋史》有传。哲学上潜心于陆九渊的心学学说,崇尚本心之说,并将佛学思想融入心学体系之中。主张“心是佛,除此外更无别佛”。推崇并实践陆九渊“六经注我”的思想,认为六经皆是“心”的表现,“易之道”即是“心”,“人心即道,故曰道心”。将宇宙的存在和变化过程归结为个人主观精神的作用,提出了“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诉诸直觉的主张。其学说在南宋理学、心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著述甚丰,主要有《甲乙稿》、《杨氏易传》、《五诰解》、《慈湖诗传》、《冠记》、《昏记》等,以及由后人整理的《慈湖遗书》。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明州慈溪(今浙江慈溪东南)人。乾道进士。历富阳主簿、乐平知县,所在兴学校,教生徒;息讼狱,淳风俗。召为国子博士,累迁至著作郎,将作少监。出知温州,首倡废除妓籍。召还授军器监、将作监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生平重教学,主张选择贤士使就业太学,学成分掌州郡之学;选择井田之士使学于州郡,学成使分掌邑里之学。由国立地方与中央学校的毕业生控制全国教育,以保证向民灌输思想。早年认为天地万物通为一体,非我心外事。任富阳主簿时,师事陆九渊,在南宋心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仅次于九渊。其学去除陆学体系中对理气等范畴概念的沿袭。以心为最高范畴,心是永恒不变,万事万物根源的精神实体,以“心即万物”、“万物唯我”代替“心即理”;认为心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人心或人性本善。恶人不是陆九渊所说气有所蒙、物有所蔽、势有所迁、习有所移等外因作用的结果,而是“起而为意而后昏”的结果,进一步以纯主观的邪念或本能外的思维代替物我对立思想。强调去恶返善,也只须使心处于寂然不动、无有尘垢的明镜状态的“毋意”、“无念”中,顺应封建伦常规范的自然,即能至于善;倘以收拾精神、剥落、读书讲学等方法向外求索,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又批评历史上儒道两家的唯心主义不彻底,公开引进佛禅思想,认为“意虑不作,澄然虚明,如日如月,无思无为”,便能“万物毕照”。陆九渊的心学唯心主义,经其发展,成为非常明确彻底的唯我主义。继承发扬陆九渊“六经注我”观点,利用经传发挥心学思想,注疏儒家经典,《春秋解》等书已佚,现存有《杨氏易传》、《慈湖诗传》。于礼学颇有研究,曾著《冠记》、《昏记》、《丧礼家记》、《家祭记》、《释菜礼记》,今不传。著作尚有《五诰解》、《先圣大训》等,后人编为《慈湖遗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