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枕头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枕头粽分类:【传统文化】 仫佬、布依、壮、汉等族民间传统食品。亦称“大粽杷”。流行于两广及贵州、浙江等地。一般制做方法:先将糯米浸泡,粽叶洗净,有的地区还将肉丁、果仁等掺在米内,用粽叶包成长方形(形似枕,故名),用绳捆扎,放入锅内煮熟即可。又因地区不同,制法有别:仫佬族的大粽粑,一只可重5―6斤。其做法是将糯米浸泡数小时后再放些碱水拌匀,叠一层粽叶放一层米,像围囤谷子一样,最后用绳捆扎紧,要煮一夜方成。此饭食多用于节日,亦用于馈赠。 布依族春节食品。俗称“粽粑”。流行于黔南、黔西南布依族地区。有白色和深灰色两种,形同小枕头,故名。深灰色粽粑做法是先将晒干的芝麻杆烧成小炭粒,倒入簸净的糯米中,搅拌均匀,簸去灰烬余渣,将糯米染成深灰色,然后将猪油在锅里加热,把染好的糯米倒入锅内边烧微火边翻搅,待糯米散发出香味后,加入适量食盐、花椒、八角、草果等香料粉末拌匀,冷却后用专门的粽粑叶包成小枕头状,用稻草心捆扎,大的半斤糯米,小的二三两,用小肉片裹香料作心,煮熟即可食用。味道馨香可口,别有一番风味。除春节食用外, 可作馈赠礼品。 仫佬族人二月社节(春分前后)包大粽子,每个都有好几斤重,像个小枕头,故称“枕头粽”。按传统规矩,不管家里多么贫穷,家家都要包粽子,而且都要留一二个到清明节扫墓时作祭品。出嫁的女儿生小孩后,在春社前两三天带鸡、猪肉,背着小孩回娘家,过完社节回婆家时,外婆必定送枕头粽。新媳妇尚未落夫家,家婆派人来接去过第一个社节,仫佬歇后语因而有“新媳妇吃社―――头一回”。节后新媳妇回娘家时,家婆必送枕头粽给亲家,否则就失礼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