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果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果谐

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民间舞蹈。意为“圈舞”。为节日期间的一种情绪性自娱集体舞。流行于西藏山南、阿里、日喀则、江孜及拉萨近郊。起舞时男女各半,双排站立、男女交插携手成圈。分慢、快板。慢板结尾有祝福吉祥的快板词,快板开头及结尾处有“去去去去”或“休休休休”的喊声,用以配合脚步动作。舞步灵活敏捷。采用踢踏步、跺步转等,落地铿锵有力,上身松弛,手臂随舞姿摆动,风格轻快热烈,节奏鲜明。一般无乐器伴奏。也有的由领舞者手持串铃,引众而舞。“果谐”代表性曲目有《吉祥的光芒》、《雍宗联母拉》等,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藏族民间舞蹈的面貌。

也叫“锅庄”。是西藏农村的一种手拉手的圆圈舞,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以及接近川滇的地区。跳舞时,男女各站一边,分班歌唱.从左向右沿圈踏步而动。舞蹈开始,由歌舞的组织者“谐本”发出有节奏的叫声,由慢至快开始。中间有男女双方歌舞竞赛,场面热烈。步伐是顿地而起,踏足为节,并且舞者发出“休休休”、“曲曲曲”的叫声,节奏一致,人多而不乱。“果谐”音调浑厚纯朴,唱词广泛。

藏语译音。指一种拉手成圈、连臂踏歌的娱乐性藏族舞蹈。其形式是重拍起步,三步一变,顿地为节; 膝盖到脚掌硬直落地。有时男女分站两半,轮班歌唱,从左向右沿圈舞动。果谐一般有组织领舞的“谐本”,当唱完一段歌词后,由其叫声“休休休休”,以此为歌头和开舞步,面后踏地快舞,气氛十分热烈。果谐流行于西藏地区,尤以农村为甚。

西藏歌舞名称。果谐为藏语,意为圆圈舞。是一种拉手成圈、连臂踏歌的娱乐性民间歌舞。舞蹈形式为重拍起步、三步一变,顿地为节,膝盖到脚掌硬直落地,边舞边歌;男女两队轮流领唱领跳,唱词多为回答对方的提问等内容,由男女队的领舞或参加人员即兴创作。唱完数首歌后,领舞带头呼喊“休休休休”,或说一段赞颂词、诙谐词,边说边跳,以统一步伐,在一齐双脚跺地中热烈结束。这种歌舞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歌词均为4句一首。歌词内容包罗万象,老年人喜唱歌颂佛法僧等方面的传统词,青年人则以爱情内容的居多。

“果谐”,意为圆圈歌舞。这是流传在西藏各地最古老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之一。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对“果谐”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卫藏地区普遍地称它为“果谐”;林芝地区称它为“蕃”;昌都和那曲等地区称“果卓”等。对“果卓”,过去外地人又称它为“锅庄”,这显然是一种不太准确的称谓。不过,对这种艺术形式,藏语的不同称谓的含义都是一样的。虽然西藏各地“果谐”音乐的风格特色、舞蹈的步法都不相同,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圆圈歌舞这种基本的艺术形式却是一样的。

如卫藏果谐。卫藏地区实际上就是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以农为主的藏南谷地。这里是藏族文化发祥地和人口集中的地区。山南地方泽当一带的果谐最有代表性,它常以“歌头”开始,接“缓歌”,然后再转入“快歌”结束。但在一些较完整的曲目中,在缓歌和快歌之间还要加一段道白朗诵,用以转换情绪和衔接。

果谐的兴起和西藏农业发展密切关联。农民们春季播种及秋收打麦时男女老少分班唱和的劳作习俗,是形成果谐的生活基础,因此,果谐的步伐、手势、韵律、歌声都和劳动节奏有直接的联系,是农业劳动的再现,但它比农业劳动动作更有艺术性。如:果谐中常用的步伐“三步一提”是根据垛麦穗动作提炼的,走三步提一次,使它更加节奏化、美化。“双甩手”动作是从筛麦子动作提炼而来,生活中的劳动动作是双手扶住筛子,然后上下用力甩动,提炼后的动作是双手有节奏、有规律地大幅度向前后甩动。

跳果谐的时间、地点和程序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区有严格的规定,必须在指定的地点和时间内活动,不能随意。在程序上,有的地方首先必须跳“协吉曲巴”,即歌的祭祀,最后结尾时又必须跳“扎西”,即吉祥,以示在吉祥中结尾,中间可随意。但多数地区除了民间和宗教节日之外,平时在亲朋好友聚时也可以活动,尤以一年一度的望果节为盛。晚上农民们聚在一起跳果谐,往往通宵达旦。

果谐的表演形式各地都一样,舞者围成圆圈,男半圈,女半圈,男女各有一名“谐本”(领舞及组织者),站在舞队最前列。舞时男唱一段,男女一起舞;女唱一段,男女再一起舞。边唱边舞,向顺时针方向移动。歌舞节拍分快板和慢板两种,先跳慢板,慢板以唱为主,舞蹈很少。慢板结束之后众舞者有节奏地齐声喊“却”,或说几段活泼而又风趣的快板词。快板词说完后紧接快板,快板结束之后众舞者又齐声喊“却”。舞队不受人数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来去自由。也没有固定的表演场所,室内、室外、打麦场、平坝、大院都可,参加活动的人既是舞者又是欣赏者。

多数地区的果谐无乐器伴奏。但个别地区的果谐有简单的乐器伴奏。如阿里地区的果谐,舞时“归布”琴手站在最前列,领着众舞者顺时针方向舞动。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吉隆镇的果谐用鼓伴奏,鼓手盘腿坐在舞场中央,众舞者围着鼓手边听鼓声、边唱、边舞。山南地区扎囊县的果谐用串铃伴奏,有的把串铃绑在每个舞者的脚腕上,舞动时脚步声伴和着清脆的铃声,别有韵味;有的把串铃拿在手上,边舞边摇铃。

果谐的主要动作是脚的跺、踏、踢、撩,膝盖的颤动,手臂的甩动,其中跺、踢、撩是果谐的主要步伐。跺步有力,踏步清脆,撩腿敏捷。动作有快、有慢,有收、有放,收放适度,刚柔并济。步伐铿锵有力、热烈活泼。歌声粗犷昂扬,富有浓郁的农业劳动气息,给人一种激情和振奋。

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林芝、米林等地,古称“工布”。这里的果谐被人们称为“博”。“博”和“卓”在藏语中其实是一个字,只是当地方言读的是古音而已。这种果谐又是一种风味,它的节奏使你意想不到的是,把强拍悬空虚踏,而重音相反落到弱拍上。歌声中似乎感到人们是在铺满树叶的地上欢跳,甚至感到“沙沙”有声,音乐旋律仿佛带有林区湿润的空气、山涧的涓流、杜鹃花的芳馨。欢舞者穿戴着工布地区特有的服装―――“累旭布”,男的黑皮靴、金丝花帽,女的绣花藏鞋,头上羊角帽用彩色丝辫缠绕,特别富于一种古朴美。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