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查玛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查玛

分类:【地域文化】

俗称“跳鬼”或“打鬼”,是喇嘛教寺庙为驱鬼酬神、庆祝战胜异教而举行的一种宗教庆典仪式舞蹈。通常在每年麦德尔、伊日乃等大型经会后举行。此舞蹈约在8世纪后产生于西藏桑耶寺,名曰 “羌姆”。16世纪后半叶,随同格鲁派喇嘛教(黄教)传入蒙古,17世纪,东部蒙古族地区喇嘛寺庙大量兴建,陆续传入东部地区。其与蒙古孛额(萨满)舞蹈一样,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国传统傩文化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的一个支派――寺院傩。在藏传佛教蒙古化的过程中,融汇了蒙古孛额舞、蒙古民间舞蹈的风格,经历代蒙古喇嘛加工、规范、发展,逐步形成了既溶蒙、藏、印舞于一炉,又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蒙古传统宗教舞蹈。

蒙古族宗教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由喇嘛在庙会上表演,三至五日不等。一般都是头戴各种神怪面具,手执法器或刀矛,身穿彩色服装而舞。由鼓、铙、钹及大号伴奏。表演场合有露天与室内之分。在庙会上表演的大场查玛与庙院查玛,多以队舞为主,穿插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多人舞,动作粗犷、气势恢宏,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主要节目有《阎罗舞》、《白救度母舞》等。另有密宗查玛乐舞《娜若?卡吉德玛》。这是一种歌、舞、乐、韵白相结合的高雅宗教艺术形式,在殿堂内进行表演,专供喇嘛们欣赏。此外,还有佛教歌舞剧《米拉因?查玛》,其内容是歌颂12世纪西藏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的故事。

俗称跳神或打鬼。系蒙藏宗教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有人写作察姆。于公元16世纪后叶随同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作为宗教庆典礼仪中以舞为主的艺术形式,在素有“殿宇雄壮,比拟佛国”和信徒甚众的内蒙古境内,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流传中已经形成地区、寺庙或艺人为代表的流派与风格。舞蹈以弘扬佛法、惩恶扬善为主要内容,由受过一定训练的喇嘛饰戴各种神碉面具和衣着,在严格规范的乐器和颂经乐曲伴奏下,手执道具(法器)进行程式化表演。整场表演一般由十几个舞段组成。登场者统称护法神。下分主神和皈依神两大类别。主要角色有阎王、鹿、鹰、狮、骷髅和金刚罗汉等。就舞蹈动态特征而言,主神举止威猛犷悍,神态超然,富于造型性;皈依神动作灵巧,较少神威,具有观赏性。表演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表演日期多在农历七月或正月。表演人数多因寺院规模而定,28人至108人不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