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格萨尔王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格萨尔王传分类:【传统文化】 藏族说唱体英雄史诗。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及部分土族、纳西族地区。藏文本有六、七十种之多,唱词一百数十万行,被译成多种外文。一般认为创作于11世纪。史诗描写格萨尔是天神转世,能呼风唤雨,斩妖降魔,为民除害,是威镇四方的雄狮大王。史诗不仅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且也描写了古代纷繁的民族关系及曲折的统一过程,反映了当时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崇高理想。史诗为研究藏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学、语言、艺术、宗教、风俗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诗过去主要通过民间说唱艺人“仲肯”流传,至今没有收集整理齐全。从已搜集到的各种手抄本、木刻本百余种来看,不包括异文本、亦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解放后已陆续整理出版了一批藏文本、汉译本及内部资料本和研究文集等有关《格萨尔王传》的书刊。据此改编的有舞台剧、电视连续剧等文艺作品。蒙古族民间史诗《格斯尔传》的内容与《格萨尔王传》有许多相同之处,学术界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一书的两种文版,有人认为是同时分别创作。总之,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史诗巨著。 藏族英雄史诗,产生于11―15世纪之间,是藏族民众的集体创作。全诗约有100多部。今发现的藏文版本有50多部,经常传唱的有30部左右。它塑造了藏族传说的英雄人物格萨尔的光辉形象,还塑造了一个英雄的藏族妇女形象――格萨尔王的妻子珠牡。另外对老英雄王叉根和反面人物超同、霍尔黄帐王等形象的刻画也极其生动。史诗气势磅礴,充满神奇色彩。它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现了藏族人民反对侵略、保卫家乡和希望安定生活的美好理想,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民除害,和一切恶势力进行的英勇斗争。几个世纪以来长诗广泛流传,并影响蒙族民众在其基础上创作了他们的英雄史诗《格斯尔传》。《格萨尔王传》除了有汉译本,还有法文、英文等版本。它和《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 藏族说唱体英雄史诗。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及部分土族、纳西族地区。藏文本有六、七十种之多,唱词一百数十万行。被译成多种外文。一般认为创作于11世纪。史诗描写格萨尔是天神转世,能呼风唤雨,斩妖降魔,为民除害,是威镇四方的雄狮大王。史诗不仅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且也描写了古代纷繁的民族关系及曲折的统一过程,反映了当时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崇高理想。史诗为研究藏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学、语言、艺术、宗教、风俗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史诗过去主要通过民间说唱艺人“仲肯”流传,至今没有收集整理齐全。从已搜集到的各种手抄本、木刻本百余种来看,不包括异文本,亦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解放后已陆续整理出版了一批藏文本、汉译本及内部资料本和研究文集等有关《格萨尔王传》的书刊。据此改编的有舞台剧、电视连续剧等文艺作品。蒙古族民间史诗《格斯尔传》的内容与《格萨尔王传》有许多相同之处,学术界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一书的两种文版,有人认为是同时分别创作。总之,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史诗巨著。 藏语称《甲吾格萨尔纳特》或《格萨尔阿种》。蒙文称《格斯尔传》。是藏族和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说唱体史诗,有藏蒙两种文本。藏文本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及土族、纳西族部分地区。蒙文本流行于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蒙古族地区。蒙古、苏联、匈牙利、伊朗等国也有流传。藏文本为六七十种,唱词长达一百数十万诗行, 1,500万字, 常见的达三十多部。有英、法、俄、德、日、印度、土耳其、雷布查、乌尔都等文字译本。史诗出现的年代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在十一世纪。史诗描写格萨尔是天神转世,能呼雷唤雨,斩妖降魔,为民除害, 威镇四方的雄狮大王,表达了人民的理想和愿望。篇幅宏伟, 诗文绚丽多彩, 涉及藏族文学、艺术、宗教、语言、历史等领域, 是研究青藏高原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藏族集体创作的一部民间说唱体英雄史诗。有藏文、蒙文等多种文本,藏文本流传于西藏、四川、甘肃、云南等藏族地区,蒙文本流传于内蒙、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地区。创作开始年代一般认为在11世纪。史诗描写了格萨尔王从天上转世于人间,经过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百折不挠,终于斩妖降魔,为民除害,造福人间。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史诗结构气势宏伟,语言生动形象,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解放后,对这部史诗进行了大量的发掘、整理、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现已出版有汉、藏、蒙古等文本和英、法、日、德、俄等文本。史诗不仅是藏族和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之一,是我们研究藏族古代文学艺术、历史宗教、语言文字、民族关系史等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料。 藏族长篇说唱体英雄史诗。别译本《格萨尔》、《格萨尔传奇》等。主要流传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区,以及蒙古、土族、纳西、裕固族等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中。搜集的藏文本有五六十部,知晓名称的有200多部,据专家估计唱词可达100多万行,1500万字,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部英雄史诗,同古希腊著名的荷马史诗和《罗摩衍那》等印度史诗一样,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伟大的藏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史诗通过格萨尔这一光辉形象,深刻地体现了生活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人民勤劳智慧、万难不屈、自强不息、勇于开拓、敢于创造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形态,反映了抑恶扬善、抑丑扬美、抑强抉弱、降妖伏魔、维护和平、造福百姓的鲜明思想主题。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而且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在整个藏族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为研究藏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宗教、民俗、语言提供了丰富资料,也为研究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心理学、文艺发生学、原始文化以及其它边缘学科提供了丰富资料。目前国内有汉译本数十种,国外有英、法、俄、日、印度、雷布查、土耳其、乌尔都等文字译本。史诗产生于纪元前的藏族社会部落战争时期。 藏语为《格萨尔王的故事》(ge-sar-rgyal-po-sgrung),简称《格萨尔的故事》(ge-sar-sgrung)或《格萨尔传奇》(ge-sar-rnam-thar)等。系藏族著名长篇英雄史诗。广泛流传于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及云南等省、区的藏族聚居区,在喜马拉雅周边地区的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也有流传。 一般认为,这部史诗是自11世纪以来,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由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成;另有产生于13世纪或更晚时期的观点。如此宏传的诗篇绝非产生于一代或几代人之手。史诗从它的原始雏型发展到今天所见到的具有百余部之多的长篇巨制,是几个世纪以来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民间盛传,是世界罕见的活着的史诗之一。 7世纪以后,藏族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分裂割据,人民饱尝动乱之苦,强烈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期望有一位救世主降临人间,帮助他们惩处邪恶、平定天下,而藏民族的尚武精神、崇尚英雄行为的文化传统等,使“格萨尔王”这一理想化的英雄应运而生。 这部作品歌颂了格萨尔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家园所进行的正义战争,以及英雄们表现出来的大无畏气概,鞭挞了邪恶的势力,突出反映了抑强扶弱、降伏妖魔、为民除害的主题。史诗不仅叙述了格萨尔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描述了古代青藏高原纷繁的民族关系及其统一的过程,表现了藏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崇高理想,反映了人们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故被誉为藏族古代社会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学、风俗的百科全书。 《格萨尔王传》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很久以前,岭部落的人民生活在灾难之中,他们受到来自四方的妖魔的侵扰而不得安宁,天神遂派一位神子下凡拯救百姓。于是格萨尔降生人间,称王后南征北战,消灭妖魔,平定高原,惩治外道,弘扬佛法,并往各地取回了藏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品,如青稞、牛羊、茶、兵器、绸缎、松石、珍珠等,使高原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格萨尔在完成人间的使命后,又闯入地狱,救出了自己的妃子和人间生母,安置三界以后重返天国。 《格萨尔王传》的主要章、部有《天岭卜筮》、《英雄诞生》、《赛马称王》、《北地降魔》、《霍岭大战》、《姜岭大战》、《门岭大战》、《大食财宗》、《杰日珊瑚宗》、《卡契松石宗》、《雪山水晶宗》、《亭格铁宗》、《松巴犏牛宗》、《白热绵羊宗》、《汉地茶宗》、《象雄珍珠宗》、《牡古骡子宗》、《祝古兵器宗》、《岭与中华》、《地狱救母》、《安定三界》等。“宗”(rdzong)藏文原意为“城堡”,亦可理解为“国”。 《格萨尔王传》在民间以两种形式流传,一是口头说唱形式,一是抄本、刻本形式。口头说唱是其主要形式,呈韵散相间的说唱体。它通过民间说唱艺人仲肯(sgrung-mkhan)的游吟说唱世代相传。根据民间说唱记录、整理的手抄本和木刻本也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史诗流传的另一种形式,这些抄本、刻本在民间被人们视为宝物珍藏并供奉。传世的抄本、刻本近300种,除去异文本约为80余部。 该史诗在蒙古族、土族等民族中亦有流传。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等蒙古族地区,与蒙古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经过蒙古族人民的再创造,发展成为一部具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史诗《格斯尔可汗传》。在土族地区流传形成了土、藏两种语言相间,以土语述说散文部分,以藏语吟唱韵文体诗文部分的独特说唱形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的布利亚特地区、卡尔梅克地区也有蒙古《格斯尔可汗传》的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十分重视这一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60年代初,青海民间文艺研究会曾组织了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工作,编印了内部资料本74种。1983年该史诗相继被列为国家规划的重点项目,掀起了收集、整理、出版和研究的新高潮。至今共出版藏文铅印本70部,蒙文本22种,汉译本近30部。1985年设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全国《格萨尔》领导小组办公室创办了《格萨尔研究集刊》,已出刊4册,研究专著6种,一支专门从事该史诗研究的队伍已经形成,并连续举办了四届《格萨尔》国际学术讨论会(1989年11月于成都;1991年7月于拉萨;1993年7月于锡林浩特;1996年7月于兰州)。 国外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有:不丹的31卷藏文本;印度出版的弗兰克英藏对照拉达克本;法国达维?尼尔的《格萨尔超人的一生》法文本及英译本等。此外,尚有根据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北京蒙文木刻本《格斯尔可汗传》译成的俄、日、德文本,布利亚特蒙文本,以及蒙古国出版的藏文、蒙文本多种。研究专著有法国石泰安的《格萨尔王传与说唱艺人研究》(1959)、蒙古国达木丁苏伦的《格斯尔的历史根源》(1957)及俄罗斯涅克留多夫的《蒙古人民的英雄史诗》(1984)等。 《格萨尔王传》大食财宗手抄本 藏族英雄史诗。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它究竟有多少行、多少部, 目前仍无确切统计。现已知的和民间艺人提供的书目已达二百多部。史诗产生于何时代, 目前学术界无统一看法,有说8―11世纪,有说11―13世纪,也有说15世纪的。这部体制宏大的作品,最早是在民间艺人中说唱的,后有了手抄本和木刻本,不但在藏区民间流传,在蒙古、纳西、土、裕固等民族中也有流传。还流传到尼泊尔、不丹、蒙古国及原苏联。早在200多年以前,俄国就出版过《格萨尔的故事》。后来又有英、法、德、日、俄、印度、蒙古和拉丁等文字译本。我国解放前就有不少人搜集、研究,解放后加大了挖掘力度,1984年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宣部批准,成立了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对流传在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省(区)的《格萨尔》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到目前为止,已整理出版了50多部,录制了2000多盘磁带。还搜集了近百部手抄本木刻本。 《格萨尔王传》篇幅宏大,情节复杂,但却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即英雄格萨尔除暴安良的思想。格萨尔原是白梵天王的小儿子,被观世音菩萨派到凡界,降伏残害百姓的妖魔。格萨尔投胎到人间后,成为黑头人的领袖,他领兵征战,降服众妖,为民除害,在每次战争中,都表现出勇敢和智慧。它不仅是一部举世瞩目的文学巨著,也是古代藏族社会历史、经济、道德、宗教信仰、风俗民情、语言文字的百科全书。 藏族说唱体英雄史诗。流传于西藏及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藏族聚居区。史诗不仅描绘了男主人公格萨尔降妖伏魔、拯救百姓、安定四方、安定三界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同时也记叙了古代繁杂的民族关系及其统一的过程,表达了古代藏族人民的愿望和理想,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它被公认为是一部研究藏族历史、生活、文化的百科全书。这部伟大的史诗是广大人民群众长期以来在藏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集体创作而成。该史诗计近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