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桃花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桃花源

分类:【文化精萃】

在湖南省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相传为晋诗人陶渊明著《桃花源记》之地,唐起,营建寺庙,宋更盛,后屡毁屡建。清光绪年间重修,沿山布置亭阁,按陶渊明诗文命名。建国后,整修一新,为著名游览地。桃花源依山面水,幽深秀雅。源前耸立“桃花源”三字牌楼,牌坊内山坡、溪边遍植桃树。历代文人、名流慕名前来,题咏甚多,沿山屡见。古迹有:菊圃、方竹亭、集贤祠、桃花观、水源亭、蹑凤等。

地名。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避世隐居乐土。《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渔人出洞后再往寻找,却不复得路。后人遂以桃花源指避世隐居的理想之地。后人寻其踪,疑有多处。主要有二。或曰在今湖南省桃源县沅江边。东西宽7里,南北长9里,依山面水,幽深秀雅。唐代始建寺庙宫观。后屡毁屡建,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渊明祠,沿山配置亭阁,依陶诗文命名。历代文人骚客题咏甚多。或曰在今四川省酉阳县大酉洞一带,此处多山、多水、多溶洞、多桃树、陶渊明弃官后亦曾游此。然“文献无征,不能正名为桃花源耳”(《通志》)。

在湖南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因陶潜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唐大历、贞元年间始建寺、祠,后毁于火,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重建,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再建。1950年后又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整修。门首高大的牌坊上刻有“古桃花源”四个大字,两侧有对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桃花流水,福地洞天。”描绘出此地景象。入内有渊明祠、菊圃、方竹亭、集贤祠、桃花观等古迹,以及陶潜《桃花源记》、刘禹锡《桃源行》、《玩月诗》等历代文人名士的题咏和碑刻。还有许多以陶潜诗文命名的亭阁点缀其间,益增其幽雅之趣。此地面临沅水,背倚群山,苍松翠竹,景致点点,诗意盎然,颇能使人生发思古之幽情。

著名文化胜迹。在湖南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水溪附近。这一带东西宽约3.5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的地区,面临沅江,背倚群山,桃林夹溪,苍松翠竹,争奇竞秀,山花烂漫,五色交辉,景色十分优美。相传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即指此地。唐代开始在此兴建寺庙宫观,至宋代已有各种建筑1300余间,元末毁于战火。明景泰六年(1455)重建庙宇,明末复被毁于火。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修渊明祠,沿山修建亭阁,按陶诗文命名,形成许多景观。以后又多次修葺。现存古迹有桃源佳致碑、缆船洲、桃花溪、菊圃、方竹亭、集贤祠、秦人古洞、桃花观等。新中国成立后,对原有建筑进行整修和复建,源内景物已胜从前。现在,桃源内外,阡陌纵横交错,鸡犬之声相闻,依山偎水,绿树掩映,红墙青瓦,房舍齐整,桃林妩媚,流翠飞红,已成为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风景胜地。唐代诗人王昌龄、刘禹锡、李群玉、杜牧,以及宋代文人王安石、梅尧臣、王十朋等都有篇章记咏这处桃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