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桓谭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桓谭分类:【传统文化】 东汉哲学家,经学家。字君山。沛国(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妙解音律,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光武帝时荐拜议郎给事中。上书陈时政,直言谶纬之谬,帝怒,出为六安郡丞。郁郁不乐,途中病卒。著有《新论》29篇,“以烛火喻形神”认为精神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亦如烛火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对后来无神论思想发展颇有影响。现传《新论?形神》1篇,收入《弘明集》内。今《新论》以清人严可均《全后汉文》辑本较备。 东汉初哲学家、政论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新莽时,为掌乐大夫。更始帝立,召拜太中大夫。光武帝即位,征为待诏,后拜议郎给事中。数上疏陈政事,主张用良辅、兴政教、一法度、举本业,并对受官方推崇的谶纬之说持否定态度。桓谭是一位具有无神论思想的古代思想家,平生反对谶纬迷信,并常抨击世儒俗流。在哲学上,他曾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见《新论?形神》),断言精神不能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就如烛光不能离开烛体存在一样。在社会政治思想方面,他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说法,认为治理国家不可“释近趋远”,“事事敦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政策。在法学思想上,他认为“设法禁者,非能尽塞天下之奸,皆合众人之所欲也,大抵取便国利事多者,则可矣”;又主张“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统一定罪量刑标准;并反对文墨奸吏为逢迎上司,而以“过失差错”牵强治罪。所著《新论》29篇,早佚。现传《新论?形神》一篇,收入《弘明集》内,清人辑本严可均《全后汉文》为较备。另著有赋、诔、书、奏等20余篇,已散佚,《后汉书》本传载其奏文两篇。其传在《后汉书》卷二十八。 东汉思想家。字君山。沛国相(今安徽淮北市)人。博学多通,好音律,善鼓琴,精于天文,主张“浑天说”。熟悉五经,但不为章句训诂,常非毁俗儒。西汉哀平之际,董贤专权,其“不与通”。王莽当政时任掌乐大夫。当时儒者竞相歌功颂德,称引图谶符命以求媚,“谭独自守,默然无言”。新朝亡,为更始帝大中大夫。东汉光武帝征为侍诏。曾屡次上疏反对崇尚谶纬,“极言谶之非经”,是“奇怪虚诞之事”,无益于政道,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极刑。后贬为六安郡丞,病卒途中。他认为万物是由“阴阳气生”,不是天有目的有意识的产物。强调“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生老死亡是自然规律,“若四时之代谢”而不可抗拒。以烛火喻形神,重申“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脱离形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承认医疗和养生可以增长寿命,使人免于“中年夭卒”,但“主寿极亦独死耳”,没有长生不死之事。总结王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为政不善,举叛天下”,虽“抱其符命”亦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命运。认为统治者尊王贱霸,举本抑末,彰明法度,选贤任能,就可能使“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但受天人感应思潮影响,相信“灾异变怪”而“畏天戒”。著有《新论》,已佚。清严可均《全后汉文》有辑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