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桥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桥会分类:【中国民俗】 湖南许多大桥是由私人捐资或民间自动集资修建的。如颇有名气的安化大福桥,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黄嘉菊、罗光涵等18人各捐银百两修建。位于汝城的湖南著名石桥万年桥,屡毁屡修,最后一次是宣统二年(1910年),全县集资白银近万两修建的石拱桥。县民何采臣这次又捐献银元1500元。该桥民国三年(1914年)竣工,全长85米,高9.5米,桥面宽4.8米,6拱,桥体坚实,气势雄伟,至今巍然屹立。洞庭湖区南县的万缘桥,为四邻要冲,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郭章春、曹海鹏、蔡菊邦、夏景云等为首倡议建桥,两岸群众集资,建起一座长50余米的大桥,取名“万缘桥”。 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要数湘乡株津渡的万福桥。该处为湘中水陆要冲,明、清时民间有“走尽天下路,难过株津渡”之谣。康熙末年,邵阳徐光明联合湘乡朱、王两大家族集资并募捐修桥,过往行人、船只无不踊跃捐助。凡下水来船,均为其在长沙丁字湾带来麻石(花岗岩)一块或数块作建桥石料。民间传说凡不带石者,必遇风浪凶险,重者翻船或触礁,说明人心之所向。雍正四年(1726年)修成一座8拱,长54丈,宽2丈4尺,高4丈7尺的大型石拱桥,共耗钱万余两,被誉为“楚南大观”,过往行人均颂万福,故名“万福桥”。此桥现在仍是国道320线上的主要桥梁。 还有僧人化缘修建的,被称为“三楚第一桥”的龙津桥;为实现父亲遗愿,用终生积蓄,独资独力修建的武冈县石羊桥;寡妇一生勤劳节俭,积蓄钱财修建的寡妇桥;姑嫂合资修建的姑嫂桥;叔嫂合建的叔嫂桥等。 修桥比修路工程更大,技术要求更高,所需财力、物力、人力更多,因此不管是私人独资,还是群众集资,都需有一个专门班子进行管理。这个班子或由捐资人物色聘请,或由群众推举,组成桥会,负责修桥的宣传、资金筹措、材料购置和工程的进行。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全省各地尤其豫南有季节性桥梁的地方多有自发性的负责搭建、维修桥梁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多集资置买有“义田”,搭建、维修桥梁等各项费用,均从义田课租中解决,俗谓“桥会”。桥会有“桥头”,桥头由桥会会员轮流担任。没有桥会的地方,对于桥的搭建和维修多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出面,向临近桥的村庄收取现金或实物,以为修、建桥的费用,俗称“打秋风”,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服务于公益事业的松散的民间结社组织罢了。 在豫南各地,设季节性桥梁的地方,多有“桥会”,为群众的自发组织。中华民国时期,桥会均置有“义田”,并建有“桥梁寺”,由会首数人负责。桥会除负责搭桥并备有渡船。桥、船的搭拆、维修及物资保管等所用开支均从“义田”课租中解决。无桥会之处,多有专门的搭桥人。搭桥人负责搭桥和汛期的摆渡,其报酬和开支,每年可向周围村庄收取钱、粮,俗称“打秋风”。 木桥(贾克智摄) 桥会为一种民间社会公益组织。一般管五里附近水上木桥,置有一定的产业。其组织的大小视桥之大小及受益范围的大小和桥的重要性来决定。由一村或两岸数村,甚至全乡或数乡联合组成,有的还筑有渡船屋,雇有专职的撑渡管桥之人,其任务是及时架设和修缮桥面、桥墩以及对渡筏的维护。在山区和溪边地带多木板桥、竹桥及石板桥,往往被水冲毁或破损,故组织此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