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棒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棒喝分类:【传统文化】 佛教用语。禅宗祖师重触机,其接待初学者,对以所问常不作正面答复,或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提出问题令答,藉以考验其悟境,因称“棒喝”。相传,棒之施用始于唐代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喝之运用始于临济义玄。《续传灯录》卷二五《继成禅师》:“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后世民俗借之以称警醒人们的执迷不悟。亦称“当头棒喝”。宋王安石《临川集》十八《答张奉议》思:“意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总不亲。” “棒”即“棒打”;“喝”即“喊叫”。佛教禅宗某些派别对待参禅初学者,促其顿悟的手段。相传首先行“棒打”的禅师是唐代的德山宣鉴,故称“德山棒”。《五灯会元?德山宣鉴禅师》:“(师)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禅宗的黄檗运禅师课徒之时,亦爱行棒打,有时其徒问理,挨打可达三、四次之多。至于喝,一般认为始于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故名“临济喝”。义玄不仅是喝的实践者,而且还有一番有关喝的理论。《五灯会元?临济义玄禅师》记其语:“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可见义玄的喝,是很有讲究的。禅宗主张“见性成佛”。提倡悟道的方式要直接了当,因而先觉觉后觉的手段,也无所不有,以“棒喝”而促人领悟,即是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佛教禅宗用语。后期禅宗有些派别在接引学人回答问题时,往往不作正面的答复,而是用棒打、声喝以截断对方的思路,启发对方“回光返照”,猛然醒悟。“棒”的施用,首发于六祖惠能,惯行于德山宣鉴和黄檗希运;“喝”的施用,始于马祖(马祖一喝,曾使百丈怀海耳聋三日),至临济义玄而盛。丛林中有“德山棒,临济喝”之称。《五灯会元》载:“青原下四世德山宣鉴常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其用意在于使人明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即语言文字无关佛法,思辩探索不得究竟。南岳系百丈怀海的弟子黄檗希运,曾因打百丈一掴而得其认可。他立门后,常说:“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惯以棒打度人著称。临济义玄就是由黄檗处“三度发问,三度被打”而悟得宗旨的,后开临济一宗。至于义玄本人,则“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时人谓之“临济四喝”。临济宗善于棒喝交用。其用“棒”者,后人曾归纳为“八棒”,总谓之“四喝八棒”,是禅宗中用“棒喝”的代表。后世对执迷不悟者,常用“当头棒喝”以警醒之。 棒喝与机锋一样,同是禅宗教育、启发参禅、学习禅法者的教学方法。禅师对初学者的提问往往不作正面答复,而是大喝一声或用棒打。大喝或棒打的目的,是阻断提问者错误的想法、愚蠢的想法,从而领悟佛教的真谛。 棒打的施用,据载开始于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而大喝始于临济义玄。据《景德传灯录》记载,一日宣鉴在堂上说,今晚不得问话,对问话者要打三十杖。这时一位僧人走过来,刚要施礼,宣鉴举棒便打。僧人问道:“我连话也没有问,和尚为什么要打我?”宣鉴问他是什么人,僧人回答是新罗人,宣鉴说:“你还没跨过船舷时,就应该打三十柱杖。”义玄向希运请教如何是佛法大意,三次被棒打。根据希运的指示,义玄去参拜大愚,得悟黄檗之意后,回复黄檗,黄檗希运说:“这个疯颠汉,却来这里捋虎须!”义玄便对着希运大喝一声。后来就有了“德山棒,临济喝”的说法。 说到喝,据说有一次怀海参见马祖,马祖的眼光注视着床角上挂的拂子,怀海说:“就是这个作用,离开这个作用。”马祖便问:“你以后开口说话,将要怎样教人?”怀海拿下拂子,竖了起来。马祖说道:“就是这个作用,离开这个作用!”怀海就把拂子放回原处。突然间马祖大喝一声,这一喝震得怀海的耳朵聋了三天。以后怀海经常提起这件事,以告诫弟子们。从这件传说看,喝的始作俑者应是马祖道一。 其实,有关棒喝的记载在禅宗史书中俯拾皆是,这是禅宗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秘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