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椎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椎髻

分类:【风俗文化】

原为古代越人的一种发饰,流行于今广东、广西及云贵地区。也称“椎结”、“趔结”、“椎?”。将发向后梳盘于头上,结成髻形,其状如椎,故名。《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至,尉他椎结,箕倨见陆生。”汉代时士兵均结此髻,称“椎头髻”。后演变为妇女的一种髻式,唐代时一度流行。白居易《时世妆》中有:“圆鬟垂鬓椎髻样”的诗句。即在圆鬓上再梳椎髻。今南方及西南壮、侗、傣、黎、苗、瑶等少数民族女子及广东连南瑶族男子仍保留这种发式。

仡佬族的一种特有头饰。男女均饰,不同在于妇女椎髻所配饰品花样繁多。据《唐书》载:“仡佬族男女均‘椎髻’,以绯束之,后垂向下。”《嘉靖贵州通志》载:“男子绾髻于额,或盘于顶,不留胡须。女子多盘发于顶或插梳于发髻,用淘米水洗发。女子耳穿大孔,戴耳环,青珠二三串悬于颈以为饰。”《黔南职方纪略》载:仡佬妇女“以青布来发如锅圈状”。大定县女子头包月牙辫形青布帕,帕左端上翘,右端下垂,头帕叠为三摺,摺宽2寸,额前勒子上缀海迟(即海贝壳)一排。平坝县仡佬族妇女用二丈长蓝布或青布,折为二寸宽围头。遵义县仡佬族妇女,头发梳髻成马鞍形垂脑后,双髻发挽圈置于两耳际,髻大如碗口,戴马尾组成的网子,银丝洋绒扎花插子发髻两侧,额上戴绣花勒子,缀以银饰、珠子之类。至今,男子已不椎髻,改用青、白布包帕。遵义、务川、平坝、普定等县挽髻尚存。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