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楚文化东渐对安徽民俗的影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楚文化东渐对安徽民俗的影响分类:【中国民俗】 西周时期,崛起于江汉平原的楚国向东推进,公元前538年,打败了安徽北部、东部的淮夷后逐步并吞了淮河流域的嬴姓、偃姓的部落和小国,占领了安徽的两淮地区。当时江南为吴国领地,越灭吴后,吴地成为越地,但昙花一现,不久安徽尽为楚地。楚文化的东渐,与楚人的东进同步。随着楚人的东进,楚文化从汉水传播到淮水,从长江中游传播到长江下游,在时尚趋新的潮流中,这股新风逐渐吹遍江淮大地,其势如风行草偃。楚人东进得志,可西境迫于强秦,连连失利。公元前261年,楚畏秦逼,迁都巨阳,即由湖北江陵迁至安徽阜阳境内,后又惧而东徙寿春(今安徽寿县),以寿春为郢(国都)。楚国统治安徽长达300余年,并且到了后期,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东境,安徽成了楚人最后的归宿地。因此,安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深深地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 原先安徽境内淮南和江南地区盛行土墩墓,葬俗与吴人、越人相同一般不挖墓坑,平地封土成冢,墓底多垫石灰、烧土或草木灰,不见葬具。然而,在楚俗的影响下,到战国时期,安徽境内平地起冢的葬俗基本消失。由土墩墓改为土坑木椁墓无疑是葬俗一大变化。从六安和舒城两地墓葬发掘表明,战国早期墓葬铜礼器具属楚系,椁周填青膏泥,亦为楚俗,为浓厚的楚风所代替。到了战国后期的墓葬,在文化面貌上与楚墓就难以区分了。 楚人迷信鬼神,巫风傩俗盛行。王逸在屈原《九歌章句》中说:“民信巫鬼而多淫祠。”《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谚云‘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以逐疫。”历史上安徽皖南一带,巫傩观念也是十分浓烈,民间迎神赛社活动中,乡人相率为傩,直到1949年,跳五猖、跳鬼、跳魈还较为普遍,各色人头戴神灵假面,载歌载舞,驱邪纳吉。时至今日,在皖南池州一带还保留下来一种古老稀有的剧种―――傩戏。演出分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演员带着面具表演,具有浓厚的巫风色彩,演出只限于祭祀活动。仅此,就可以看出楚文化对安徽民俗文化影响之深远。 在楚人的习俗中,存有对太阳的崇拜,对火的崇拜,对凤鸟的崇拜。楚人以六月六日为太阳做生日,安徽民俗至今保留了太阳会和有关太阳的禁忌,如男人不许对着太阳撒尿,女人不准把月经带对着太阳晒。楚人有拜火之俗,安徽民俗至今保留了“三十的火,十五的灯”。皖西潜山一带,婚嫁之日,新婚要沿路向人家索取火种。拜日、崇火,必然尚赤,安徽民间千百年来以“红”为喜庆之色。楚人崇凤,视凤为日中之火鸟,安徽民间保留了许多关于凤的传说,不少地名也冠以“凤”字,如凤台、凤阳等。不过安徽民间既崇凤又尊龙,反映安徽民俗既受楚俗崇凤的影响,又受越人和周人崇龙的影响。安徽的许多民俗事象中,都有与荆楚习俗相似之处,就连村庄的名称也受楚人念念不忘故都观念的影响。楚为秦所灭后,散居各地流亡的楚人,他们的村落也就称之为“郢”,所以安徽境内接近寿春各地的村庄至今还叫着“郢子”,如王大郢、张小郢、李家郢子等等,故有人把安徽民俗文化称之为“东楚”民俗文化。 总而言之,安徽民俗文化在其早期深受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楚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开放气度、创造意识为皖人所吸纳,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两淮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徽民俗文化就是淮河流域的淮夷文化、长江以南的山越文化与楚文化、中原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