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歌呼呜呜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歌呼呜呜分类:【传统文化】 同美术一样,秦国的音乐也是在积极继承周文化、不断吸取域外音乐营养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面发展起来的。 秦国的传统音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西周的庙堂音乐。宝鸡市太公庙村出土的秦武公时的青铜编钟,凤翔秦景公大墓所出的石磬,秦贵族墓葬出土的各种乐器等许多考古资料证明,秦国宫廷、贵族中间流行的音乐就是西周时期的雅乐,它被春秋时期人们称之为“夏声”,秦国音乐因此而被视为西周旧乐(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这种传统音乐节奏迟缓、旋律庄重、肃穆,缺乏音律声调的变化。二是西部古代游牧民族的自由歌调。《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秦穆公“取风”西音,“实始作为秦音。”这种音调是流行于秦国民间的俗乐,人们习惯称之为“秦声”。它音乐结构简单,音律平直,声调高亢昂扬,“歌呼呜呜”(《史记?李斯列传》),自由奔放,风格粗野,很容易宣泄人的情绪,抒发胸怀。“秦声”对乐器伴奏要求不高,不甚讲究,陶?瓦?,甚至人的大腿,都可以应景即时地用作伴奏打击乐器。商鞅变法以前的秦国音乐,基本不外乎上述两方面内容。秦国的“夏声”雅乐,一般用在祭祀等正式典礼仪式中;“秦声”俗乐,则为秦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所熟悉和喜欢,即使王公贵族,亦能十分娴熟地演奏歌唱。例如,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上,在赵相蔺相如的执意请求下,秦昭襄王不得不当众表演了击?。 弹筝吹箫,是秦人十分喜欢的传统音乐活动。秦国在筝、箫的演奏技法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传说在秦穆公时,秦国音乐家萧史善于吹箫,美妙动听的箫声常常引来孔雀、白鹤驻足庭院倾听,最后竟征服了穆公的爱女弄玉的心。然而,从总体上说,战国初期以前的秦国音乐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很简单、粗糙。 从战国中期开始,随着变法后的秦国日益强盛,走出关中,逐鹿中原,秦国音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秦对中原各诸侯国音乐的大量吸收、消化和对传统音乐的大胆革新、扬弃上。对待《郑》、《卫》、《桑间》、《昭》、《虞》、《武》、《象》等所谓“异国之乐”,秦人没有丝毫的保守性,采取“拿来主义”政策,统统加以接纳,化为秦乐。对于传统的秦国音乐,秦人并不抱残守阙,恋旧怀故,而是很坦然地摒弃了不合时人需要的部分,告别了原始、简单的旧音乐。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弃击?叩?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史记?李斯列传》) 《郑》、《卫》、《桑间》是关东诸国民间的俗音乐。《郑》、《桑间》的内容是表现青年男女爱情,悱恻缠绵,柔曼细腻,旋律婉转悦耳,极为动听优美,“其细已甚。”(《汉书?地理志》)但是,在当时的大雅君子看来,“郑声淫”,乃“亡国之音”。《卫》声悠扬清新,节奏明快,寓意深刻,吴公子季札称赞《卫》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战国时期,人们的音乐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喜吹听轻松愉快、优美悦耳的《郑》、《卫》等俗乐,而对听来令人昏昏欲睡的西周庙堂雅乐已经失去了欣赏兴趣。《昭》、《虞》、《武》、《象》是中原地区诸侯国郊祀、朝贺等典礼上使用的雅乐,它比西周庙堂古乐在风格与节奏上显得更加活泼、轻快、动听。这些外来音乐进入秦国后,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形成秦国音乐典雅、健康的艺术风格,时人称叹秦“声乐不流?。”(《荀子?强国篇》) 战国末期,秦国音乐得到长足发展,拥有的乐器种类包括打击、管、弦、弹等四大类,乐器名目繁多,如筑、钟、磬、铎鼓、鼗(一作 ,即拨郎鼓)、?(鼙)、琴、瑟、筝、笛、笙、竽、管、箫、埙、过、?(?)、?(?)、琵琶、阮咸(秦琵琶)等。秦人不仅在音乐演奏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而且在音乐理论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理论体系。《吕氏春秋》中的《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音初》、《制乐》、《明理》等八篇所概括的音乐理论,应该说也反映了秦人对音乐理论的认识。 通过对秦国美术、音乐等艺术领域发展历程的考察,不难看出,秦人善于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博采各地艺术之长,为我所用。离开了对外来艺术的借鉴吸收,就谈不上秦国艺术的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