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歌舞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歌舞伎

分类:【文化精萃】

又称“歌舞伎狂言”。日本古典剧种之一。起源于庆长八年(1603)春出云地方的巫女阿国赴京表演的念佛舞。它曾风靡一时,竞相模仿。这种舞蹈均由女性表现,也称“女歌舞伎”。因她们多以声色取悦观众,不久以“伤风败俗”之名遭幕府禁演。之后一种以少年男子为主的“若众歌舞伎”应运而生,但于承应元年(1652)以同样理由遭禁演。约十七世纪后半期,终于出现了由剃去前发的成年男子表演的“野郎歌舞伎”。从此,它逐渐向“道白、舞蹈、音乐”三者融为一体的戏剧化方向发展。至“元禄时代”(1688―1704)更为兴盛,出现许多名优,如“上方”(京都、大阪地方)的以演文戏见长的坂田藤十郎和江户的擅长演武戏的初代市川团一郎等。同时还出现了近松门左卫门(1653―1724)等著名剧作家,加之演技精湛,舞台装置新颖,一时盛况空前,有“元禄歌舞伎”之称。但元禄时代后,为处于鼎盛期的另一剧种净琉璃(木偶戏)所压倒。但至十八世纪后半期,大坂的著名歌舞伎剧作家并木正三(1730―1773)吸收了净琉璃的长处,改善舞台装置,写出了博得观众好评的《三十石船始》(1758)等剧目,为歌舞伎再度振兴作出巨大贡献。其弟子并木五瓶(1747―1808)于宽政六年(1794)移居江户,并与樱田治助(1734―1806)共同奠定了江户歌舞伎的基础。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达到鼎盛,至幕府末期歌舞伎日益衰微。在此期间最著名的剧作家有以创作写实“世话物”(社会剧)见长的鹤屋南北(1755―1829)和被誉为“歌舞伎集大成者”的河竹默阿弥(1816―1893)等。至此,歌舞伎已完全成熟,其中心也移至江户,遂成为日本古典戏剧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代表作有近松的《倾城壬生大念佛》(1702)、奈河龟辅的《竞伊势物语》(1775)、五瓶的《五大刀恋缄》(1794)、南北的《东海道四谷谈》(1825)和默阿弥的《茑红叶宇都谷岭》(1856)等。

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一样,也是举世无双的古装戏剧。它与中国京剧有颇多相似之处,如唱、念、做、打俱全,画脸谱以区别人物性格,严格的程式化等等。

有关歌舞伎的最早记录见于江户时代初期的1603年。一些女艺人女扮男装,演出小型幽默讽刺歌舞,颇受以商人为多数的庶民百姓的称颂,并迅速波及全国。她们是娱神的巫女艺妓,多在祭祀场合出现,表演男女缠绵的私情。以后,歌舞伎几起几落,不断发展、完善,特别在元禄时代,歌舞伎向真正的戏剧方面发展,形成了有台词、动作,有充实内容,有舞台、剧场的歌舞伎艺术。

歌舞伎最大的特点在于“花道”,即演员出场的通道。它是穿过观众席、与舞台成直角、与舞台一样高的一个通道,是舞台的一部分。花道与观众距离很近,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日本人认为:“以花道为媒介,使演员与观众、舞台与观众席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融洽的气氛。”

歌舞伎舞台建有左右两个乐台,右边的一个略高一些,解说员在那里交代舞台场景、人物动作、角色心情等。边上坐着三味线伴奏者。左边一个台子多用窗子隔开,使观众看不到里面。里面有鼓、笛、锣、木鱼等乐器,依据舞台场面制造音响效果。日本称这种音乐叫“下座音乐”。

转台亦是歌舞伎的一大特点。早在二百多年前,因歌舞伎道具复杂,日本人就开始在长方形舞台中央安装转台。这样可以不闭幕便在观众面前迅速改换场景,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又节省了时间。

歌舞伎剧目的故事情节进展缓慢,演员表演动作也慢条斯理,显得冗长拖沓;加上唱腔特别,不易听懂,因此目前也面临着年轻观众不多的局面。但是,歌舞伎经过三百多年的推敲、锤炼,出现了不少优秀剧目,如《劝进帐》《助六》、《鸣神》、《暂》、《毛拔》、《矢之根》等,至今仍深受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