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步辇图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步辇图

分类:【文化精萃】

古代名画作品。唐阎立本作。画中描绘唐太宗坐步辇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之右侧,唐太宗坐于辇上,既威严,又自若。宫女9人,前后左右分列,或抬辇、扶辇,或持扇、张伞,各具姿态。左侧虬髯执笏的是朝中引班的礼官。其后拱于肃立的就是禄东赞。最后一人,可能是翻译官。画风明朗洗练,作者有重点、有分寸地刻划了不同人物的动作与表情,反映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唐阎立本。是一幅最早反映我国古代汉、藏民族要求团结统一的重要画卷。卷中描绘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接见吐蕃(今西藏)使者禄东赞来迎接文成公主人藏时的情景。乘步辇的唐太宗威严和善,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禄东赞谦和恭敬,礼官肃穆,宫女顾盼有神,气氛亲切融洽,画风明朗洗炼。《步辇图》不仅反映了唐初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在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为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原为清宫旧藏。贞观十四年(640),藏族吐蕃王赞普曾遣使至长安请婚,唐太宗李世民接受了联姻要求,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松赞干布便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迎娶。《步辇图》 即展示这一历史事件,描绘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景。画幅右侧,唐太宗坐在步辇上,宫女9人分列前后左右,或抬辇,或扶辇,或持扇,或打伞,各司其职。右幅左侧中间一位是禄东赞,由前面身穿红袍的汉官引见,拱手致敬趋向唐太宗,其身后是一汉族翻译,画中唐太宗神情安详而威严,显示了一位开国君主的政治气质; 禄东赞脸颊丰满,黑须满腮,鼻梁高耸,体现了藏族人民矫健中略带粗犷的性格特征。而其举止谦恭而精干,更切合作为友好使者的特定身份。《步辇图》系工笔重彩画,设色浓丽,线条流畅劲细,艺术处理别具匠心。石绿色大扇与朱色大伞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突出了唐太宗作为画面主角的地位。两把大扇在唐太宗头上相交成 “人”字,把观画者的视线引向此处,同样起到突出主角的作用。重彩刷染,脸部加晕,产生单纯则明朗的艺术效果。但色不盖墨,线条的表现力依然明晰可见。作者阎立本 (?―673年),雍州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是初唐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工人物、车马、楼阁,笔力圆劲雄浑,善于刻画性格神情。史称其“兼能书画,朝廷号为丹青神化”。唐太宗时任工部尚书,官至右相。《步辇图》、《历代帝王像》、《职贡图》、《凌烟阁功臣像》为其名作。

步辇图

唐(宋摹本)代阎立本绘。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阎立本最擅长于人物肖像画和政治性题材的历史画,本图即描绘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应西南日益强大的吐蕃(今西藏地区)首领松赞干布要求和好联姻的请求、远嫁宗室女文成公主、唐太宗接见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松赞干布使者禄东赞时的场景:太宗李世民神情庄严,气度轩昂,坐在由宫女抬着的“步辇”(即坐榻)上,由持华盖和撑扇的宫女们簇拥着徐徐而来;笼袖执笏的礼宾官员,身着联珠纹袍的禄东赞及白袍服的内官都早已依次站好,恭敬地等候接见。全图画风明朗洗练,注重通过人物不同的神态的描写,把他们不同的身份、性格等特征显示出来,如李世民治国安邦的霸王气、禄东赞初次拜见时诚惶诚恐的神情都表现得维妙维肖。画面讲求动与静的对比、人物疏与密的对比;线描细劲流畅,设色浓丽厚重。此图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幅真实地记录并再现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画卷。

唐闫立本绘。绢本设色长卷,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藏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坐步辇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作者有重点、有分寸地刻划了不同人物的神情、气质和仪态,特别是把唐太宗的英武睿智和接见使者时的友好神态描绘得精妙入微;画面气氛肃穆融洽。这件卓越的历史人物画,不仅反映了初唐绘画的辉煌成就,而且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