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备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武备志分类:【文化精萃】 明茅元仪辑。二百四十卷。200余万字,图738幅。书成于天启元年(1621)。是明代大型军事类书。辑录各种书籍2000余部,分岳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5个部分。内容包括历代兵家要诀、用兵得失、布阵训将、驻营行军、屯田、养兵诸法以及车、船、马匹、兵器等。保存了他书罕载的珍贵资料。类似军事百科全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所附《郑和航海图》,是研究明代中外交通史的珍贵地图。有天启元年本,清道光年间活字排印书,乾隆年间列为禁书,1611―1617年间流传日本刊本。 中国明朝末期大型军事百科性兵书。明茅元仪编辑,全书共240卷,200余万字,738幅图。现存有: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此本保持了历史的原貌)、天启元年版莲溪草堂本(由钱塘人汪允文收藏,与天启刻本的字体版式、每行字数、版裂情况均相同,但抽去了诋贬后金之语的一些序言)、清初改刻版本(是据明本复刻而有篡改的版本)、清道光年间(1821―1850)木活字本(是公开发行的一种版本)、日本宽文四年(清康熙三年,1664)复刻增训点版本(未作改动)、清末以日本宽文四年刻本为底本的湖南复刻本。其中以天启元年竣刻本为最善版本,保持了茅氏辑本的原貌。 《武备志》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等五部分组成。 兵诀评18卷,辑录了明代以前的《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武经七书》的全文,以及《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突出了《孙子》的地位,认为“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茅氏此言在突出《孙子》时,却贬抑了其他兵书,不免有偏颇之嫌。 战略考33卷,按年代顺序,辑录了春秋、战国至宋、元的十六个朝代中六百多个有价值的战争战例,从战略高度评述得失,汲取其奇谋韬略,“以为今之资”。其中有:勾践卧薪尝胆,乘虚捣隙的吴越争霸;孙膑减灶示弱,诱敌人伏的齐魏马陵之战;孙刘联合破曹的火烧赤壁之战;李世民据险扼要,疲敌制胜的虎牢之战等。 阵练制41卷,分阵和练两部分。前者重在详细,后者注重实用。前者列举明以前的各种阵法,可以说是集古代阵法、阵图之大全了;后者有选士、编伍、悬令、教旗、教艺等五部分,详记士卒选练之法,实为练兵之教范。 军资乘55卷,由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内容组成,类下有子目,子目下有细目,层次分明,举凡行军、驻营、作战、器械、粮饷、军需等问题,几乎无所不包,面面俱到了。尤其重要的是搜集了中国古代180多种火器资料,其中包括火龙出水、神火飞鸦等其他书集所罕载的珍贵资料。 占度载98卷,由占和度两部分组成,前者有对日、月、星、辰等占验,含有当时人们对天文气象的某些粗浅认识;后者记载了兵要地志,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赋财源等内容,指出了兵家熟悉军事地理的重要性。 《武备志》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兼蓄中外,形成完备统一的古代军事学体系。全书条理清晰,分类编排史料,次序合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每类之前有序言,考证源流,说明资料的来源。所用资料翔实,广采博收,内容丰富,筛选严格,非精不录。全书文图并茂,生动形象。 茅元仪在编著过程中,采用序言和眉批评点的方式,反映了他本人关于加强武备,富国强兵;重视治军,强调训练;重视边海防建设的军事思想,所论都有独到之处。《武备志》的体例和规模之大,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