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武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武学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始设,数月即废。熙宁五年(1072年)恢复,置教授,习诸家兵法、历代用兵成败及忠义史实,愿试阵队者,酌给兵伍。元丰间改置博士、教谕,学生限百人,用三合法补试。南宋绍兴间重建,分受成、贵谋、辅文、中古、经远、阅礼六斋、补试法仍旧。明代置京卫武学和各卫武学,教育所属年轻武官及应继承武官禄位的子弟。崇祯时令各州府县皆设武学生员,学习内容除军事科目外,与儒学无别。 中国古代军事学校。始于唐代。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曾置武学,数月后即废。神宗熙宁五年(1072),复置武学于武成王庙。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学生以百人为额。学习诸家兵法等。愿试阵队者,酌给兵伍。学制3年。徽宗崇宁(1102―1106)间,诸州置武学。立考选升贡法,仿儒学制。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重建武学。二十六年(1156),高宗见武学颓弊,诏兵部讨论典故,参立新制。武学生习《七书》兵法及骑射。孝宗淳熙五年(1178),始立武学国子额。明代置京卫武学和各卫武学,设教授、训导。英宗正统(1436―1449)中,始令两京建武学。世宗嘉靖(1522―1566)中,移京城东武学于皇城西隅废寺,使大小武官子弟及勋爵新袭者,肄业其中,用文武重臣教习。思宗崇祯十年(1637),令天下府、州、县武学皆设武学生员,入学者多为勋卫子弟。清代以各府、州、县武生附儒学,由儒学教官兼辖之。除骑射外,教以《武经七书》、《百将传》及《孝经》、《四书》。学政3年1考。 古代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始建于唐代。宋代因之。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曾选教授设置武学,未几即废。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重建武学。由兵部尚书掌管学务,选文武知兵者为教授。习诸家兵法及弓矢骑射等术,并编纂历代用兵成败及忠义之士的史实讲授,愿试阵队者,酌给兵伍,任其演习。元丰间又改置博士、教谕,限学生额百人,以三舍法补试。生徒入学资格为小官吏、贵族子弟及庶民,经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应试合格,即可入学,入学后供给常膳。武学设判学事之官总理学政。徽宗崇宁年间曾令地方诸州设武学,宣和二年(1120年)罢废。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武学,分受成、贵谋、辅文、中古、经远、阅礼六斋,补试法依旧。凡武学生须习《七书》兵法。步骑射,亦分上、内、外三舍。修业时间为三年,及格者给予官职,不及格者留学一年再试。明代亦为武官子弟专设武学。洪武年间,置京卫武学和各卫武学,设教授、训导担任管教事宜。英宗正统时期,乃设立两京(北京、南京)武学,诏天下卫皆立武学。都、卫、司所应袭子弟10岁以上者,由提学官选送入学;或都指挥等官年长失学者,亦令五日听讲一次。崇祯十年(1637年)曾令各府州县均设武学,学习科目除军事外,与儒学相同。待遇与考试,亦与儒生员同。清代有武举而无武学。各府州县武生附于儒学、习骑射,并教以《武经七书》、《百将传》等。清末废止。 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专门学校。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始建,直属于国子监。阮逸为教授,数月废。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枢密请建武学于武成王庙,以尚书兵部郎中韩缜判字,……生员以百人为额,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使臣未参班与门荫、草泽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马应格,听入学,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足以训者,讲释之。愿试陈队者,量给兵伍。在学三年,具艺业考试等第推恩,未及格者,逾年再试”。(《宋史?选举志三》)徽宗崇宁年间,令地方诸州设置武学。但宣和二年(1120年)又罢州县武学。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才恢复武学(中央)。后又规定“凡武学习《七书》兵法、步骑射,分上、内、外三舍,学生额百人。置博士一员,以文臣有出身或武举高选人为之;学谕一员,以武举补官人为之”。(同上)庆元五年(1199年),各州州学皆设武士斋舍,选官教习。武举是武学生的入仕途径。明洪武年间在大宁等卫设置儒学教武官子弟。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始置京卫武学,成祖即位后停办。英宗正统年间方立两京武学。武学设教授、训导各一员,教读之书为:《论语》、《孟子》、《武经七书》、《百将传》等。后又令都司、卫所应袭子弟年10岁以上者,由提学官选送武学读书,无武学者送卫学或附近儒学。成化中,敕令岁终考试入学武生,10年以上无可取者,追廪还官,送营操练。嘉靖中,移京城东武学于皇城西隅废寺,使大小武官子弟及勋爵新袭者,肄业其中,用文武臣教习。万历中,武库司专设主事1员管理武学。崇祯时,又命天下府、州、县设武学,实际未能遍设。(《续文献通考?学校考》)待遇考试,与儒学生员同。 别称西学。学校名。庆历三年(1043)春建于汴京(今河南开封)武成王庙,同年秋罢。熙宁五年(1072)复建。初隶属于枢密院,元丰官制行,隶国子监。设教授1员,后置教授、传授共4员,又改传授为教谕。生员以100人为额。凡使臣未参班,及门荫、草泽人经保荐,先试以《孙吴兵法》之大义及弓马武艺,合格者入学。主要学习内容为《武经七书》及诸家兵法、历代用兵成败、弓马武艺。并配给一定数量的士兵,供操演阵队。春秋各考试一次,以成绩高下分为三舍,各占三分之一。三次考试不合格,则受降舍处分。三年学习期满,经考试合格者,按等第授官。崇宁三年(1104),诏各地州县建武学,仿儒学立三舍考选法,教养学武之士。设兵马教谕1员为武学教官。每路设武士教谕1人,校定一路州县武学生员。五年三月,罢诸州武学,同年九月复置。政和三年(1113),称州县武学外舍生为武选士,内舍生为武俊士。宣和二年(1120),废州县武学。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复建武学于行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然未尝养士。二十六年,为设博士、学谕各1员,置六斋。学生以80人为额,未几改为100人,其中上舍10人,内舍20人,外舍70人。庆元五年(1199),诏各路州学置武士斋,选官教养学武之士。 古代培训军事人才的学校。自唐朝起历代均设武科选拔武官。武科如文科一样,也有乡试、会试、殿试之分,但不定期。其生员经各类考试分别称为武童生、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武状元等。为了应付武科举考试,各地民间多设武馆教练武艺。宋神宗时始设武学于武成王庙,选文武官知兵者为教授,教学生学习诸家兵法。可见武学就是军事专门学校,除学练武术之外,还要研习军事理论,以培养高级军事人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