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武科

分类:【传统文化】

科举制中为选拔武官而设之科目,亦称武举。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其后历代相沿,逐渐发展成与一般文士考试相对体系。从童生、生员到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称皆同,仅加“武”字以示区别。唐代考试项目有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负重等。宋代先试骑射,后试策,以策定取舍,弓马定名次。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始定武科乡、会试之制,6年一试,先试策,后弓马。其后改为3年一试。崇祯四年(1631)始行殿试。清代武科更加完备,与文科一样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进行。各级考试均分内外场,外场试马射、步射及开弓、舞刀、掇石,内场试武经,录取以外场为主。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废止。

古代科举中专门选拔武官的科目。唐武后长安二年(702年)置武举。《册府元龟》:“初令天下诸州有练习武艺者,每年准明经、进士例举送。”为武科之始。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之试;又有马枪、负重、身材等之选。宋代重视武举,常科有武举,制科亦有武举。武选,先试骑射,以策定去留,弓马定高下。明天顺八年(1464年)立武举法,规定武臣子弟得于各直省应试,合格者由兵部会同总兵官就帅府笔试策略,再在教场考校弓马。问策二道,程式如文闱。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始设武举乡试、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举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略不及格,则不许考校骑射。后改为三年一试。天启年间实行殿试,皇帝临轩策问,授都司佥事,守备等职。崇祯四年(1631年)武举授武状元。清制,初试由学政主持,乡试由督抚主持,会试以大学生、都统、兵部尚书、侍郎等为考官,兵部主持。均分内外场。外场试马、步射及弓、刀、石,内场试默写武经,须外场中式才得入内场。武进士亦须经复试而应殿试,第一日试马步箭,第二日试弓刀石,第三日带状引见,恭候钦定甲第。前三名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武进士无须再应朝考即可授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生员、举人、进士等名目与文科相同,惟加“武”字以示区别。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

亦称“武举”。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目。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1)始置武举,历代相因,与文士考试并为两大科。明清时改称武科。清制,武科同文科,三年一次,分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进行。童生试由学政主持,乡试以总督、巡抚为考官,会试以大学士、都统、兵部侍郎等为考官,殿试由皇帝亲试。乡试、会试各试三场,首场、二场称外场,三场称内场。首场试马射,二场试步射、技勇,三场试策(二问)、论(一篇),以《孙子》、《吴子》、《司马法》、《三略》、《六韬》等武经书为范围。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与文科同,上冠以“武”字以示区别。光绪二十七年(1901)废。

专为选拔武官而设的科举科目。唐朝始设,后各朝沿用,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武科考试完备化、制度化。清武科设武院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等考试,均试内场(默写武经)、外场(试马、步、箭、弓、刀、石)等两场,分别由学政、巡抚、兵部、皇帝主持,中者分别为武生、武举人、武贡士、武进士,俱冠以“武”字,以别于文科。1688年八旗汉军始应武科,1724年始准八旗满洲应武科,1815年始准八旗蒙古应武科。1901年废止。1901年废止。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