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殓尸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殓尸

分类:【中国民俗】

汉族称殓尸为“归大屋”,意即死者由阳居迁入阴居。由于汉族对时辰有吉凶之分,所以殓尸要请僧道推算出吉利的时辰,特别是要算出与死者相克的属相,以便于属相相克者在入殓时回避。时辰一到,大家即把死者从尸床移至棺内,放在事先铺就的草席上,草席下是一层草灰和木炭,据说这些草灰和木炭有两用:一是用以防腐;二是吸收渗尸汁。由于死者入棺是生死永别的表示,所以这时仪式主持者要高声朗读殓文,随着其悲切的朗读声,丧家孝子、孝媳皆跪地大哭,以示惜别。入殓毕,丧家开始设牲祭奠,更设木主。贵州地区汉族的木主多用柏木制成,质地坚硬。木主制成后,要行点主礼,即丧家从族中请一最有身份的人来点主。旧时,点主人来点主时,要身穿大礼服、马褂、带顶子,走到丧家门口时,要有吹鼓手奏欢迎曲,孝子则跪于门口,请他入内。点主人每行一步,孝子就要跪行一步,直至送入大厅用茶。良辰一到,由孝子跪接,一人专为点主人打着大红伞,有一叫礼者在旁边唱叫,请点主人在太师椅上坐下,椅旁有一方桌,铺着红毯,笔架、笔筒、朱碟均已备齐。孝子跪着将灵牌捧出,奏乐、叩首后将灵牌呈上方桌。一人将孝子中指用针刺破,叫礼者唱“取血”,点主人即用新笔蘸孝子中指上的血。叫礼者唱“点”,点主人则恭恭敬敬地在事先写在木主上的“王”和“[XCHAR[R200902015_TM.b77538]]”上各加上一点,使“王”变成了“主”字,“[XCHAR[R200902015_TM.b77551]]”变成了“祀”字。点完,点主人速将点主笔向后座抛去。当一群小孩冲去抢点主笔时(俗谓抢到点主笔将来可大吉大利),点主人却在孝子的跪送下,起身走了,点主仪式即告结束。到了出殡的头一天,丧家要为死者举行隆重的悼念仪式,其内容有堂祭、三献礼、三歌堂、祭诗、家子家妇行合门礼等,因为这些活动与其他汉族地区无异,此不赘述。

一些地区的苗族殓尸多数是在临出殡前进行,有的甚至在家里不殓尸,而是把死者尸体和棺材分开抬到墓地之后,才把死者装入棺材,所以苗族的祭奠多数是停尸期间举行。这期间,丧家的亲戚朋友都要来参加丧礼,赠送礼物。施秉县苗族赠礼分亲疏,与死者关系一般的送白布或绸缎六尺、米二三升、鸡或鸭一只。若系死者的女婿,要送一斗米的糯米饭和一斗二升黏米,一个女婿或几个女婿合送一头猪或牛。雷山县的苗族,老人死后,先通知女儿女婿,送来垫尸布,以便装殓,然后再送米、酒、猪等。米二三升至六七升,酒一小坛,约十来斤,猪一小只,送不起猪的就送一只母鸡。台江县的苗族,女婿送的礼更大:一头杀后去毛留脏的猪、一只活公鸡、一桶糯米(二十五斤左右,桶上放一二元礼钱)、酒一坛(二十斤)、一对大蜡烛和一定数量的香纸鞭炮等等。

丧家对所有来参加丧礼的亲戚朋友,都要以酒肉招待。特别是施秉县的苗族,来参加丧礼的亲戚进门时都要喝酒,喝酒后即送酒钱,一般亲戚送三五元,女婿则送十元左右。所以施秉县的苗族举行丧礼,都要杀猪或杀牛。但是,死者若系女性,一般不能杀牛,只能杀猪。杀猪或杀牛的头数只能是单数,如已杀双数,也一定要添杀一头仔猪,凑成单数,以忌双双去世。剑河下岩寨的苗族办丧事,杀一头肥猪。杀猪前,由一福寿老人说些安慰死者的话,并嘱咐死者将猪领走。家庭宽裕者,也有杀牛招待亲友的。在雷山县的苗族地区,除了以酒肉招待参加丧礼的亲戚朋友,对亲戚还给以回礼。对送猪送牛的女婿,回一腿肉,对其他亲戚则送三五斤肉;对本村的送礼者,只请吃饭、喝酒,一般不作回谢。

苗族办丧事一般不超过三天。时间最短的是台江县的方白寨,这里是夜间死者,翌日下午就安葬。上午死者,下午或翌日安葬。而时间较长的地区,一般都要日夜守灵。丹寨县的苗族守灵时,是三五成群地坐在屋内或天井坝中自由闲谈,或打瞌睡,但不准做手上的活儿。如果远道赶来的姑妈、儿媳俯在老人遗体上悲伤地痛哭,旁边就会有一群围观者,大家静静地站着,听其数落,黯然泪下。黔东南地区居住在高山的苗族,有撞击粑槽的习惯,即在守灵时,丧家专门安排有三至六人用硬木杵在屋檐下有节奏地撞击粑槽底和槽帮,苗族称“粑槽鼓”。粑槽鼓点分寿终、儿孙难以挽留、哀思、踏上鬼路、归宿等情节,通宵达旦击打。响声浑厚低沉,如泣如诉,尤其深更半夜,更是扣人心弦。到了出殡的头一天,那些在家里殓尸的苗族地区,就把死者尸体装入棺内。施秉县凉伞的苗族殓尸入棺时,是先用新布将棺内擦拭干净,再在棺内垫一层纸,后将亲戚所送垫单垫在纸上(垫不完的留下盖在死者身上)。此刻,丧家请来一位老人将死者亲友所赠的银线(或银粉),一边放在死者的青布腰带里,一边报说“这是××给你的钱”,并嘱咐死者路上口干时“要买井水、清凉水喝”,方能走到祖宗那里。之后,由死者的大儿子或小儿子跪进棺内,喊死者(爹或妈)三声,再出来将死者放入棺内,棺盖留一缝隙,以备晚来的亲属瞻仰遗容。松桃县的苗族装棺时,是按照死者的年龄,以每岁一张白纸计算,把纸叠成三角形或八字形,从头到脚在棺内底面铺满,而后连同垫单把死者放入棺内。为了防止死者肢体位置移动,必须用单数瓦片一张或三张,多到七张,塞在死者的头部或脚跟的两边,同时剪下死者家属(不拘男女老少)现穿的衣角一小块,一并装入棺内,然后盖上阴被,合上棺盖。尸体装好后,把棺材顺着堂屋,头向家先(神龛),脚朝厅外地停放着。只等出殡时间一到,就把灵柩抬出门外。

布依族是在将死者尸体收拾完毕,待所有的亲人瞻仰过遗容后,方殓尸入棺。如有亲人在外的,棺盖留一条缝,等其回来与死者告别后,再把棺盖盖严。布依族中,殓尸入棺因地而异。花溪、惠水一带,棺材忌放铁钉和铁器之类,用熟石灰、草木灰及木炭垫于棺材底板,再铺上厚厚一层草纸、白纸等,才把尸体安放。罗甸、望谟一带,媳妇和亲戚要先送一方白布去垫裹尸体,并在死者口中放一小块碎银(有些地方是象征性地放一下又取出)。待死者尸体放入棺材后,即把棺材头部靠神龛,尾部朝大门放在两张长凳上,棺上点一盏长明灯,棺前摆一桌供品,香烛燃烧不停。独山县江寨一带,灵柩一般不安置在堂屋,而择吉时抬到门外停放。停放好以后,由族中长者揭开死者脸上盖的白纸或白布,让全家亲人最后一次向死者告别,然后鸣炮三响,擂铜鼓三声,以示哀恸。在有些地区死者若系夫妇中一方,这时候活者要拿出一条白布剪断,以示阴阳分离。死者尸体入棺以后,要举行仪式超度亡灵,布依族称“殡亡”。有些地区,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超度仪式类似于汉族的做道场。一旦谁家有丧事,就请来道士班子。道士班子中有一主角称“高公”,执木鱼,其余角色有笛手、鼓手、铙钹手、大锣手、小镲手等。道场分立幡、取圣水、绕坛、点主、破狱赎魂、闭殓大祭、砍幡都芒(送魂)等场面。其中绕坛是在出殡前祭奠时进行,其舞蹈场面颇具民族特色。

到大祭那天,死者女婿们要抬一只杀好的猪或羊,并用糯米面塑成彩色的花草、虫、鱼、果、木等象形食品,放在筛子内挑起,请吹唢呐的、扛祭帐的一起前来祭奠。有的地区带着扎好的纸人、纸马、纸幡、纸轿、纸箱子,配上唢呐、猪羊、祭帐、香蜡纸烛、鞭炮去祭奠,其场面之热闹,非同寻常。在许多布依族地区,祭奠时要举行砍牛仪式。仪式由布摩主持,即在广场中立一根柱子,俗称“鬼杆”,立柱之地称“鬼场”。鬼杆上拴一头牛,一些地区还在杆上挂纸钱吊、花纸等,花溪一带是挂三穗晚稻米。布摩一边念《摩经》,一边率众孝子、孝女、女婿、儿媳等,都穿着孝服孝裙,长女及幺女手执亡伞,一起围着牛转三圈,转完即把牛杀死,以示祭奠。牛肉只能由女婿家吊丧客吃,丧家不能吃。

侗族殓尸各地不一样。镇远县报京的侗族是发丧时入棺。入棺前,先于棺内铺七层白皮纸,死者的尸体入棺后,即把死者的一件新衣让儿子穿上,扣上扣子,当衣服沾上了儿子的热气以后,即把衣服脱下来,枕于死者的头下,以示骨肉亲近,永不冷心。死者有几个儿子,就要枕几件新衣服,枕的顺序是大儿子在最上面,其次是小儿子的,枕不下的,可塞在死者身旁的空隙。最后在死者身上盖一幅用青纱和白纱织成的斗纹布单,俗称“冷被”。死者入棺后,不加棺盖,让死者面朝天地安静躺着。除了镇远县的报京之外,侗族其他地区都是择时入棺。所以有的丧家收拾好死者尸体以后,即入棺,也有的要停放几天才入棺,这一切都以推算的时间来定。例如黎平县肇兴的侗族,当入棺时间一到,即由母舅家中的一男子将杉木皮点燃为炬,绕棺三周高叫:“到时间了!”喊声一落,家人放声恸哭,至亲协同将尸体抬入棺内,盖上棺盖。此外还有天柱、锦屏一带的侗族,也是在择定吉日之后,才殓尸入棺的。但是黎平县的一些侗族,择吉日是一个方面,此外还须等舅家的人到来,只有舅家的人到丧家察看了死者的身体,确认亡因属实,衣物符合传统古规,这时才按舅家旨意殓尸入棺和办理有关丧事。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或鞭炮,以防死者留恋家人而将亲属魂魄带入阴间。黎平县茅贡一带的侗族,子女、配偶、弟妹等这时一概回避。黎平龙额及觅洞一带的侗族,老人入棺须打伞遮尸,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进行,有的甚至丧宴也在鼓楼举行。待老人尸体入棺后,子女们这才回来验看尸体是否摆正。相传,死者偏向哪边,站在那边的儿女就兴旺发达,为使子女均受保佑,尸体尽量摆得不偏不倚。摆好后,子女们这才将死者穿过的衣服,去掉纽扣,塞于尸旁,以固定其位置,同时也表示死者到阴府后仍可感受到儿女们的温暖。侗族的祭奠和丧礼是在死者入棺后举行。从江县的高增,死者入棺后到出殡的前一天,举行开礼仪式:由一主亲点香烛、放鞭炮,孝子戴着孝帕烧香磕头。这时各亲戚好友前来送礼,礼多为酒,无酒则坛内盛米,也有用篮盛香纸、烛、鞭炮为礼的。黎平县一带的侗族,死者入棺后,一般停放三至五天,让亲戚朋友前来吊丧,送礼祭奠。礼物除女婿必须送一头猪外,其余亲戚朋友可送羊、酒、米、孝幛等,他们每送到灵堂,均向死者烧香化纸,同辈者只拜不跪,下辈者跪拜志哀。

吊丧时,死者子女披麻戴孝,立于棺木两旁向着亲友对跪,以示感谢,有多少亲友去吊丧,就要跪多少次,不可忽视。整个丧期,死者子女要坐在灵堂守灵,擅离不归视为不孝,亲戚朋友轮流到场相陪。灵堂灯火通明,通宵达旦。有的地方为增加灵堂气氛,请来几个歌手唱哭歌,以消除熬更守夜之疲劳。哭歌内容一般有儿女哭爹娘、妻子哭丈夫、乡邻劝慰死者家属不要过分悲痛等等,语言生动,声调凄楚,催人泪下。侗族祭奠礼仪最有特点的是黎平县的肇兴。这里死者入棺后,即抬到山中棚子里安放,以待巫师推算入土之日,以致其灵柩常常放置数年乃至十数年,有的干脆等这一辈人都死完了,才统一安葬。安葬前,丧家积极设法筹集钱粮及三牲,制灵屋(一种纸糊竹架、绘彩画的四合院式房屋模型)。到了入土的前一天,丧家即于门上插一禾穗,意安葬之日已成熟,通知亲戚朋友和巫师到家中聚会,巫师在桌上设灵牌、禾把、一碗糯米饭、三条草鱼,焚烧香烛纸钱祭祀。用禾秆草联结六至十二个女贞树杈钩,孝子在门槛内,巫师在门槛外,一人拿一头禾秆草,巫师嘴里说道:“驾,卯盖宿留(侗语音译)―――”,边说边拿断树杈钩,直至拿完禾秆草上的树杈钩为止。然后,死者外祖父家的人到停棺的棚子边,鸣铁炮三响,焚烧香纸,有一人邀请道:“今天日子好,众亲朋们在一起去啊!”另一人高叫:“(指死者)走!咱们回家吃饭再去吧。”前一人用假声应答:“我不吃饭?……”众人悲戚戚地返回家中说:“某某不能回来吃饭了。”孝子跪拜在灵前大哭。众人复至棚中,将棺材抬到鼓楼。鸣铁炮三响后,巫师从丧家抬供桌、灵屋到棺材前停放就绪,以死者外祖父家带来的祭祀品向死者祭奠,女婿的次之,供品有腌鱼、糯米饭、米酒、十二样菜肴,还有一只活羊。巫师在一旁念道:“今天米有九担,酒有九挑,众人拿去平分,要分均匀。”待众人祭奠毕,丧家分发布帕,女人作笠状,男人作包头,尾端直拖身后。选房族中一老人念祭文,叙述死者生前事迹。时辰一到,三声铁炮轰鸣,众人即将棺材平举肩上,朝地理先生择定的墓地蜂拥而去。

水族殓尸祭奠分入棺、吊丧两个程序进行。荔波水维、岜鲜、佳荣一带的水族入棺前,要在棺内旋转大米、钱、酒之类的东西,搬亡人入棺时,不让头看见脚,否则亡灵会变鬼来家里捣乱。特别是经鬼师推算,死者断气时辰不吉利的,为避免活人有继死之灾,这一带的水族要用一尺左右的秧苗放入棺中,意以草代人死。三都、荔波一带的水族是把死者的床单、破旧衣裳等搬到寨子边上去烧化,需留下继续使用的衣服,则拿到火烟上熏燎之后再留存。然后为死者作一纸船,把死者衣裳的领、袖或边、角放进船里,意为放亡灵进船,再拿到河沟边去烧化,把灰烬撒入水中,目送其顺流而下,意为死者落叶归根。因为据说水族祖先是坐船来的,死者也要坐船回去。只有这样,才能返抵老家。水族的吊丧是死者入棺后举行的。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水族也要给死者设灵位,用糯米饭、鱼、豆腐、酒等物品来祭奠,其中以鱼为主祭品。三都、荔波等地是将鱼剖开除去内脏,填以韭菜、广菜、粟米、糟辣和作料,以糯米草单数绑牢,放水清炖,然后置于大木盘里以祭奠。祭奠时,至亲和有关亲属要戴孝。水族披麻戴孝是按亲疏、族辈规格发放孝帕(以长短体现),一般地说,嫡系子孙的孝帕要长一些,孙辈以下在孝帕上要贴一朵红纸剪的圆钱花。旁系则可以短一些。

有些水族地区,为了把丧事办得隆重,常常在吊丧期间举行开控仪式。“开控”,水语称“或控”,意为做控,是水族的祭奠和悼念仪式。三都、荔波等地开控时,丧家要设一祭堂,立旗幡,旗杆是用一根五六丈长(用几根接成)的竹竿,竿尖上悬挂一条三丈长的土布。除设祭堂供亲友祭奠以外,还设歌堂、芦笙堂和唢呐堂,供吊丧的歌手、芦笙队、芒筒队、唢呐队使用。丧葬仪式上,还按轻、重、缓、急节奏敲击铜鼓。开控的前一天,丧家的三亲六戚及好友纷沓而至。大家除了送钱、米、酒、祭幛、彩灯、花圈等物品外,有的还请歌手、芦笙队、唢呐队以及耍龙班、舞狮班。仪式开始,由舅舅或舅家代表(死者系五十岁以上的女性都必须有舅舅参与仪式)念《诘俄讶》,内容主要是夸奖葬礼的隆重,祝福死者早登仙界。念完,鞭炮齐鸣,唢呐声声,芦笙悠扬,龙腾狮舞,人声鼎沸,十分壮观。在开控仪式中,有一“放腊”形式尤其特别。“放腊”在传说中有很多神秘的色彩,其中有开道的五人,都是经过水书先生专门挑选,出生年月十分特殊的人物,他们执旗按预测方向领队前进。其次是一人骑一纸扎的马儿,骑马者屁股朝前,后面跟着二十多个穿绸缎长衫、戴马尾帽的老者。接着,是一队高擎彩旗的队伍,后面又跟着二三十名披头散发的哭丧妇女。最后才是旗幡、吊笼、伞盖、耍龙班、舞狮班、芦笙、唢呐队伍及抬鲜鱼、糯米、豆腐、米酒等奠礼的队伍,总人数多达数百或数千人。放腊队伍进入控场之后,要绕着丧家事先搭好的台子走几圈进行亮相表演,绕的圈数依水书先生的推算确定。由于开控中,放腊规模庞大,花费惊人,近二三十年已有所改变。

彝族殓尸祭奠是从丧家亲戚朋友奔丧开始。丧家亲戚朋友接到报丧后,牵着山羊,抱着公鸡,背着水酒,距丧家三四里地就开始吹号、打锣、放炮、哭孝歌、唱葬曲,吹吹打打,哭哭啼啼进丧家门。丧家看客到来,即向他们哭诉死者的病程死因以及葬礼的准备情况。当远近亲戚朋友都到齐了,前来帮助料理丧事的乡亲们即把原先准备好的棺木抬回家,在两天不起烟火的火塘上横支两张长凳,把棺木大头朝上(屋子后方),小头朝下(屋子前方)放在凳子上。然后揭开棺木,用带叶的柏树枝清扫棺内,铺上垫草垫绵和枕头,在一片哭唱声中,把死者尸体放入,盖上被子,嘴里同时说着安慰之类的话:“你放心闭上眼睛去吧,家中老小我们会照顾,家中有重活计我们会帮忙。先生待先走,后生后再来,我们祖先杀鸡宰羊备了美酒等您吃,去了不用恋家,去了不要回来。”说完盖上棺盖,再用黄连刺枝在棺木上刷打一遍,算是对死者的告别。装棺完毕,靠棺木的正下方摆上一张正方形的矮桌子。桌子靠上的一边用土碗点盏香油灯,灯两边各点三支香火,灯前放一碗死者生前常喝或临死时点名要喝的清水,清水下面便是家族和隔壁邻舍端来的祭食。祭食通常是一碗尖尖的米饭,上放三块熟猪肉和三个炒鸡蛋,端祭食的人一进门就大声呼喊:“××(死者),我最后送一顿饭给你吃,吃完你上路吧!”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