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毗舍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毗舍邪分类:【传统文化】 又作“毗舍耶”。南宋时生活在台湾或临近海域的一少数民族。一说居地在靠近澎湖列岛的台湾西部沿海一带,另说在台湾东南海面的岛屿上。其族人面目漆黑,袒裸少衣,言语不通,并喜食活人,使邻近居民“多罹生啖之害”,或是当时南方一黑色人种。淳熙年间,其酋常率数百族人至泉州(今属福建)的水澳、围头等村落“恣行凶暴、戕人无数”。极爱搜罗铁器和匙箸之类物件,人闭其户则剜其铁制门圈而去,掷以匙硅则俯拾以归。官军来讨捕,见铁骑会竞剜其甲,俯首就戮而不知悔。临敌用标枪,系绳10余丈,因其铁制而不忍弃。不驾舟楫而善为竹筏,据说其筏可以折叠如屏风,若事急则弃去,游水而遁。可以推知,其生产水平低下,野蛮原始并食品不足,故要食人;也没有剩余产品可资交换,故盛行掠夺;抢掠时尤喜铁器和陶器等物,表明还未掌握铁铸陶冶技术;应是仍处于极其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滨海与台湾少数民族。 亦作“毗舍耶”。南宋时对台湾部分高山族的称谓。南宋楼钥《攻?集》和赵汝适《诸蕃志》均有记载。淳熙(1174―1189)年间, 有数百人到泉州的水澳、围头等村,喜欢铁器及匙箸, “临敌用标枪,系绳十余丈为操纵,盖爱其铁不忍弃也”。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善驾竹筏。一般认为是台湾高山族的一部分, 但也有认为是菲律宾维萨亚岛土人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