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族分类:【文化精萃】 民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体。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想像的共同体,通常要求其成员应有强烈的忠诚感。但这个词也总是产生疑问,既由于它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概念,又因为一个人所居住的国家有可能与其所属民族不一致。斯大林为“民族”下的定义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中国大陆学者在传统上主张,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当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被破坏,人们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按地域的、经济的和某些政治的、文化的因素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为民族。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有的分化了,有的被同化了,有的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在阶级、国家消亡后,民族将走向消亡。近年有学者主张:民族是特定历史和地理条件下形成,以共同的血缘意识和先祖意识基础上构拟的神话或者历史为核心,以共同的语言、风俗或者其他精神-物质象征要素为系统特征,以政治操作为手段,以家族本体为想像空间和以家族关系为象征结构的人们共同体。关于民族定义的讨论仍在进行中。二战期间,人类学家将“民族”当做一个调查的主题,许多美国人类学家将其目光由小型社会转向那些由公民构成的独立国家。一些人类学家被请去分析敌国的情况,文化的“远距离研究方法”在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的《菊花与刀》(1946)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书试图描绘日本人突出的“国民性”。国民性研究方法产生于战时的一种假设,认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的居民享有共同的社会传统。尽管本尼迪克特、米德及其他的国民性研究的倡导者们意识到文化模式是可以转变的,他们设想由于文化是整体性和社会性的,因而将一个个的国民文化区别开来是没有困难的。这就使他们所主张的由于分享共同的国民文化,而使儿童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了一个共同的“内部心理结构”。国民性研究方法存在着某些根本的缺陷。挑战之一是来自那些关注于新独立的后殖民国家所缺乏的“民族一体化”。在这些国家中,其人民由于文化明显地相分离而未能团结在一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 1963年的论文“一体化的革命:新国家的原生情感和公民政治”,开辟了人类学领域关于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一个新的研究途径。他分析了在新国家中由于前现代的不同语言、宗教及文化传承而形成的原生情感和现代国家政府灌输给其人民的“公民”情感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20世纪80年代,认为民族是建构的观点在社会科学理论界占据了主要的统治地位。每一个明确的拥有国际公认的国界的现代国家中都包括多种不同文化的特征。民族主义者向其大多数国民反复灌输一个国家是一个想像的民族共同体,以及通过对一个共同的过去的记忆而超越其异质性的思想。这种想像和记忆必然需要一种情感力量来追忆他们在民族独立或爱国战争中所共同洒下的鲜血和牺牲的英雄。人类学家们已经受到了一些特殊的影响,这来自于有意识“发明”的民族传统,及通过诸如人口普查、义务教育和官方日历等国家的部署对于建立民族共同体影响的结果。如果成功,这种“发明”即成为“自然的”或“原生”的,因此赋予了民族象征意义的歌曲、旗帜、纪念碑和纪念日等在国民中产生出强烈深厚的认同感。民族想像还是存有疑义的,通常在语言和行动中一样存在,今天许多的移民,与过去不同,既不被他们的新国家的文化所完全同化,也没有保留其原有的文化传统。而是如最近的人类学研究表明的,他们的认同常常是灵活的或模棱两可的。 最早在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所著《波西战争史》一书中出现“民族”一词,19世纪随着西方民族国家的出现和民族学的发展,“民族”赋予了新的含义。《牛津英语词典》解释民族是“有共同血统、语言、历史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在西方,关于民族定义有代表性的论述是瑞士一德国法学家布伦奇里于1852年提出的八个要素。即共同的地域、起源和血统、肢体形状、语言、文字、宗教、风俗和经济生活。中国古代无“民族”一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至近代,“民族”一词于1895年在康有为等人主办的《强学报》中出现,以后普遍使用。民族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或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作为一个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或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狭义的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斯大林于1913年给民族下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共同体。在中国,周代文献中就已出现“民”、“族”两字,并各具宗族范围内人们共同体的涵义,但合成“民族”一词,并具有目前的涵义,则始自189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在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一般导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明治维新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民族”一词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普遍使用。民族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或泛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作为多民族国家内所有民族的总称(如中华民族);或作为一个地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如美洲民族、非洲民族、阿拉伯民族等),狭义的专指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有人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始于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由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而来,并伴随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但亦有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蒙昧时代的见解。民族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类型。在中国,通常把前资本主义的民族称作“古代民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称作“现代民族”,并认为现代民族包括资产阶级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和经济十分不发达的弱小民族三种类型。民族形成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还有分化或组合,如一个民族可以分化成几个民族,几个民族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民族。据1978年统计,全世界有四十多亿人口, 分别属于近二千个大小不同的民族, 其中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有七个,一千万以上的有六十七个,一百万以上的有二百六十九个, 十万以上的有五百六十三个,另外还有一千多个小民族。由于民族诸要素, 特别是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具有极大的稳定性,所以民族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民族亦将长期存在。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趋向大致为:资本主义时代是现代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社会主义时代是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繁荣和各民族交往日益发展的时代; 共产主义时代是世界各民族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融合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消亡的时代。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