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族学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族学院分类:【文化精萃】 中国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学校。早在194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延安成立民族学院。解放后,相继设立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贵洲民族学院和西藏民族学院等。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员入学,其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同时进行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除一般高等学校系科外,还设有文化班、干训部、预科以及研究部门等。 中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第一所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于1941年在延安建立。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精神和1950年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先后成立了西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11月30日更名《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东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湖北民族学院(至1994年12月底统计)。民族学院坚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方针,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员。主要进行民族问题、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除设有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各系科外,还设有干部培训部、预科班,有的还设有文化班、研究生科等部门。 中国以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高等学校。第一所民族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建国后,党和政府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精神和1950年政务院第六十次政务会议批准的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相继成立西北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东北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干部管理学院等十余所(至1985年6月底统计)。贯彻以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为主, 又要尽可能多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方针, 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员, 开展民族问题、民族经济、民族历史、民族文学、民族艺术和民族语言文字等的科学研究。学院除设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各系科外, 还设有干部训练部、预科班。有的还设文化班、研究生科等部门。 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教师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材的高等学校。第一所民族学院是1941年创办的延安民族学院,解放后,我国非常重视各级各类少数民族人材的培养,相继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学院、贵州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广东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东北民族学院和中央民族管理干部学院13所民族学院。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学员,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办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对民族教育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上,增加了数理化和经济专业,为民族地区培养最迫切需要的经济建设人材和为各专业输送师资力量,同时设有干训班、予科班、研究生部等部门,还开展有关民族方面的理论、历史、经济、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工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