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生史观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生史观分类:【文化精萃】 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孙中山认为民生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是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他认为人类求生存的问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孙中山所说的“民生”,包括“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以及“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在内。他承认经济生活的改变,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进化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物质环境的变迁以及生产发展引起的“阶级战争”,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的进化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的发展要靠科学知识的发达以及“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病症。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的历史观。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他的三民主义,明确把“民生”看作“历史的重心”,指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即“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史观产生的基础,在于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来解决人民群众穿衣吃饭等物质需求问题。他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应该“全凭事实,不尚理想”,不能凭借“道德心和感情作用”,因而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孙中山坚持“历史的重心是民生”,试图从社会经济生活中去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十分重视社会生产力这一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希望建立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这说明他的民生史观中确实包含不少唯物史观的因素。但是孙中山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主张和平进入社会主义。孙中山在某些场合把社会经济发展归结为人类“求生存”的欲望,并把它看作是决定经济、政治的根本,陷入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 近代革命家、思想家的社会历史观。它是孙中山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接受美国社会学者威廉关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的思想。民生史观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是社会进化的重心”。“社会进化又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概念注意到人类的物质需要,有唯物主义因素,但又错误地从“生存需要”、“求生本能”之类的主观动机上寻求历史进化的根源,所以“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49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