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民间的歌舞杂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民间的歌舞杂技分类:【地域文化】 (一)燕赵民歌 燕赵地区自远古以来就是多民族错居之地,因此这里的民歌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丰富多彩。明清时代,在河北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汉、满、蒙、回各族人民,在风情民俗方面,有经多年融合相通的一面,也有各自独有的特色,民歌作为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的心声,自然也风格多样。从流行的民歌看,大体有如下类型:山歌――主要流行于西部太行山和北部燕山地带,音乐节奏没有固定程式,比较自由,曲调悠扬、高亢、辽阔,起伏跌宕,和山里人的质朴、粗犷相谐和,歌词的内容,多为即兴采编,其叙事和抒情,常借用比兴手法,或借大自然景物,或借生活现象,比兴歌者的心意,用以传情达意,男女间的情爱,离人思乡、人生的痛楚、如愿的欢悦等等,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借助这种即兴的高亢讴歌抒发出来。由于太行、燕山,北近内蒙,西邻晋北,所以这些山歌又夹有晋西北的小调、内蒙的爬山调和陕北的信天游诸民歌成分,形成特有的浓郁山歌乡土气息。小调――又称作小曲,为燕赵流传广泛、数量众多的民歌,曲调因表述的内容不同而异,或欢快、流畅、轻松;或委婉、凄凉如泣诉;或粗犷、豪放、激越;或高雅、优美、和谐,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如《小放牛》、《茉莉花》、《小白菜》、《绣荷包》、《孟姜女哭长城》、《回娘家》等,都是燕赵民歌的代表作。劳动号子――这是一种直接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即兴口头创作,由领号人领唱,众人唱随。这种号子多在漕运的纤夫和夯者中吟唱,领唱者多具即兴编词的才能,又善依据劳作的轻重缓急而调整号子的节奏急缓,急者铿锵有力,缓者幽默诙谐,引发劳动者的情趣,起到减轻疲劳、调剂精神的作用。 (二)燕赵吹歌 吹歌,是河北独具风彩的民间演奏形式,据考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用于农村婚丧嫁娶、喜庆吉日、逢年过节等特有时日。吹歌在河北分冀南、冀中、冀东三大流派,冀南主奏乐器为唢呐,曲调激越、火爆、质朴,吹奏戏文,能模拟演员唱腔、道白,唢呐在整场合奏中,始终处于主奏乐地位,其他乐器作为衬乐予以配合。这派吹歌以永年吹歌最具代表性。冀中吹歌中心地在定州,以管子为主奏乐器,注重音色韵味之美。冀东吹歌以唐山花吹为代表,是以分节的长杆大唢呐为主奏乐器,能模拟人声,富有欢快的节奏。 (三)杂技马戏 先秦燕赵时就有“角抵”的竞技,大约受牛、羊角抵启发而来。这种竞技角力的游戏,到秦时演化为角抵戏,类于后世的比武,汉时又演化为“百戏”,由竞技演化为杂技、武术、舞蹈、演唱的综合艺术了。杂技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其艺人多为世袭相传,为招徕观众,又增加了驯马、熊、狮、虎等大型项目。河北吴桥县是杂技之乡,不少人身怀绝技,浪迹天涯,有的跨出国门,在东南亚、西欧等国家献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