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民间表演艺术所展现的民俗文化内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民间表演艺术所展现的民俗文化内涵

分类:【中国民俗】

福建各地民间戏曲歌舞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无论是明清时期,还是现代社会,它们的表演内容和方式都必须贴近社会和生活,跟随当地的民风和民俗。旧时各地的戏曲歌舞演出一般多为岁时节庆、神诞迎神、普度、祭祖、寿诞、生育、婚丧喜庆等的演戏酬神活动。民国《同安县志》说:“凡人家有喜庆事,如生子、做寿、登科、出贡、入泮,往往搬演,则又不止酬神也。”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重大活动如寺庙、祠堂的修建落成,神像的点眼开光、祈雨、庙会以及商店开张等也常常要演戏酬神。民间一些人的还愿、做醮等活动,有时也要演戏酬神。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明清近现代,福建各地民间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许多城乡往往举行歌舞演戏游艺等活动。史载闽南泉州等地元宵节“鱼龙百戏列齐筵”,一派笙歌妙舞的欢乐景象。民国《同安县志》卷22说:“新年元宵,城厢多舞龙灯。以布绘一龙,首尾鳞鬓,幂于篾段,中燃蜡烛,或九节,或十一、十三,人共执之,沿街环舞。”闽北各乡村从正月初三直至二月二,盛行游春戏演出,元宵节达到高潮。此外,各地民间春节有迎春戏,端午节有龙舟戏,中元节有中元鬼戏等,有些节庆演戏酬神的规模并不亚于元宵节。闽东福鼎等地每逢节日,多请来剧团表演社戏。当地民间还有地方社戏,称“溪岗戏”等。除社戏外,还有各种灯舞、高跷、台阁等,热闹非凡。各地民间各种神诞日的演戏酬神活动同样十分频繁,其如清道光《厦门志》卷15所说:“满地丛祠,迎神赛会,一年之交,且居其半。”每逢神诞日,民众往往要筹集资金,聘请戏班演戏酬神。民国《诏安县志》卷1说:“市坊村社,岁多迎神赛会,梨园必求佳者。”民国《上杭县志》卷33说:“杭城每六年迎神,演剧数月,谓之大当年。”清乾隆《长泰县志》卷10亦载:“遇神诞请香迎神,锣鼓喧天,旌旗蔽日。燃灯结束,演戏连朝。”此类记载十分多见。此外,各地民间的宗族祭祖活动有时也要演戏谢祖,有的甚至把演戏谢祖活动写入族规,规定后人必须执行,这也显示了民间戏曲歌舞与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密切相关的事实。

除此之外,在各地民间戏班、曲艺班内部和观众之中,也存在许多相关的习俗。其如戏神崇拜习俗,福建民间戏班多奉田都元帅为戏祖。据传田都元帅原名雷海青,自幼被傀儡戏班老艺人收养,并授以表演及弹奏乐器技艺,名重一时。唐玄宗建梨园乐班,雷海青被召为乐工,他的技艺得到唐玄宗的赞赏。安禄山攻陷长安后,雷海青被掳,他不愿为叛贼献艺,以琵琶击打安禄山而被杀。他的尸骨后被运回南安坑口原籍埋葬。唐玄宗追封其为“天下梨园总管”,唐肃宗时加封为“田都元帅”。艺人们因此尊他为戏祖,称“田都元帅”。《闽杂记》卷5说:“兴、泉等处,皆有唐乐工雷海青庙。在兴化者,俗称元帅庙。有碑记唐肃宗封太常寺卿,宋高宗时加封大元帅。此不见传载,殆里俗附会之说。在泉州者,俗称相公庙。”明清近代,莆仙二地建有10多处田公元帅庙,莆田北关外头亭的瑞云祖庙和仙游宝幢山的元帅庙都非常有名。清乾隆《仙游县志》卷10说:“元帅庙在宝幢山,祀田公(神司音乐,即雷海青也。今世人不曰雷,而曰田,其言颇幻)。”莆田瑞云祖庙所祀的田公元帅亦即雷海青,庙宇原来保存很好,1961年正殿被洪水冲倒,只剩大门、大门前的戏台和围墙。左侧半座是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偏殿,偏殿墙上有皂隶、使者壁画,还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刻的莆田32个戏班班名的“佳政牌”木牌。

南安罗东镇坑口村是旧时有名的戏窝,当地民间传说,田都元帅是南安坑口村人,现在村内尚有田都元帅庙,当地民众俗称“坑口宫”,至今尚有外来的谒祖祭祀者。据说在其附近还有田元帅墓。

此外,清道光《厦门志》卷2亦载:“相公宫在庙仔溪尾,祀唐忠烈乐官雷海青之神(唐肃宗追封太常寺卿,宋高宗追封大元帅,见莆田庙碑)。”迄今为止,在莆田、泉州、南安、同安等地还有元帅庙或白狗庙,主祀田都元帅和灵犬将军。近人李禧《紫燕金鱼室笔记》亦说:“相传泉属伶人称元帅庙白狗为王,诞日祭品怪异,例不饷客。”除庙祀外,旧时各地戏班中还多设有田公元帅神龛。每年正月十六日田都元帅诞辰,各地戏班都要祭祀一番。旧时戏班在开演前,往往也要先向戏圣烧香祭拜。如梨园戏班,在开演前都要举行祭祀田都元帅的献棚仪式。他们在化妆间里设置神龛,上供酒果香帛等,以祈演出平安顺利。旧时莆田赛群芳戏班所祀的小神龛,田公元帅是红脸,嘴唇外画螃蟹脚,光头(有的插宫花,戴盔),后脑拖着两条长辫。身边有风、火二童,一个执弓,一个托鸟;面前有个狼牙将军,两边有两执戈的神将。小神龛横额多题为“探花府”。与此类似的可见《闽杂记》卷5载:“福州俗敬祀五代元帅,或塑像,或画像,皆作白皙少年,额上画一蟹,头左右插柳枝,或插两雉尾,侍者男女四人,分执琵琶、三弦、胡琴、鼓板。闽音蟹与海近,柳枝则寓青字,本乐工,故侍者皆执乐器,兴化俗又称元帅,遂附会此说耳。”1984年在屏南县龙潭村四平戏老艺人陈元雪家中发现一册祖传开台秘本,内载四平戏开台供祀的神灵有鲁班仙师、田公元帅、钟馗师父、灵犬将军、玄坛元帅等。

闽南南音社团奉五代后蜀的孟昶为始祖,称“郎君大仙”、“郎君先师”。因此,南音亦别名“郎君乐”或“郎君唱”。春秋两季,南音社团都要举行祭祀郎君先师的仪式。祭时,厅堂正中悬挂郎君先师画像,设香案,置花果、金银纸以及五牲六斋和大寿龟等供品。开始前,奏《梅花操》、《四时景》等谱,接着主祭官上香、进爵、读祭文并率众跪叩先师。旧时学习南音者,要聘请管弦先生择吉日开馆传艺。开馆时首先要以果盒金供品敬祀祖师,然后再敬奉先生。相传清康熙皇帝60寿典时,闽籍大学士李光地召南音高手5人晋京献艺,康熙听了优雅婉约的南音妙曲后连声叫好,当即赐以“御前清曲”、“五少芳贤”的雅号,并赏给宫灯、凉伞。因此,南音社团在参加重要演奏活动时,都要以宫灯、凉伞为前导,凉伞上书“御前清曲”大字。福州的历代评话艺人都尊奉明末著名说书艺人柳敬亭为祖师。入行拜师学艺者,要先拜祖师画像。逢年过节,也要向祖师像焚香行礼。

旧时戏班,有关演戏的习俗和禁忌很多。如在装扮历史名人诸如包公、关公时,要故意在脸上画些破绽,俗认为画得太像,这些神灵会附在身上。戏班在除夕放假时,要收拾戏具,分装戏箱;每个箱子均放入瓜子、花生、红枣、乌枣、桂圆等“五子”;箱面压“元宝”,并贴上写有“平安吉利”、“封箱大吉”之类的红纸条,俗称“封箱”。初一清早,艺人们向班主拜年之后,便燃放鞭炮,拜祭戏圣田都元帅,并把戏箱上的红纸条揭开,俗称“开箱”。闽剧等戏班在初三开堂,首出戏必定要演《大常春》,以示开门大吉。

昔时戏班在新落成的戏台或庙堂演出首场戏时,为防煞和祈求日后演出平安顺利,都要举行一些制煞仪式,莆仙戏称“田相公踏棚”,芗剧称“洗台”,闽西汉剧称“出煞”。莆仙戏开台的踏棚,以正生扮田相公,丑角扮灵犬将军,贴生和贴旦扮风、火二童,靓妆和末角扮左右铁板。演出时众人合唱《相公咒》,后台打“魃鼓”,然后全戏班艺人高喊:“家在泉州府,一生爱锣鼓,有人攀请我,登台舞一舞。”最后由灵牙将军开路,表演六段舞蹈而结束。芗剧洗台时,台上置一烧着木炭的小供炉,并备有白雄鸡一只,盐拌米一碗,菜刀一把、草一节、黄连纸钱和香烛等物。有演员扮钟馗,在锣鼓声中跃上新台,将供炉踢下台,挥剑舞蹈,撒盐米、烧冥纸,并将黄连纸钱悬挂于台柱上,最后斩断鸡头。如为新建庙堂洗台的话,演员还得带鸡身冲下台,边跑边舞,至新建庙堂前以鸡血涂抹门柱。汉剧的出煞,由武生扮钟馗,其余演员在脸上或掌心用红朱水写竖“风”倒“火”二字,在锣鼓声中随钟馗绕台一周,然后由钟馗杀鸡、画符、念咒、舞剑、撒盐,以示驱鬼制煞。

由于各种不同的演出要求和民间习俗,旧时在各地戏班中往往备有不同的演出剧目和音乐曲牌以应对。如在莆仙戏中,旧时凡新组织的戏班,在雇买童伶、招聘后台乐手后,须择吉日举行落棚礼,在请香火、彩棚后,必须由生旦上台各唱一段《锦庭芳》,表示吉祥如意。正式演出时,在第一出折子戏之后,接着演出长达三小时的本戏,称为“透场”。透场必须是有头有足的团圆戏,结束时全班照例合唱《迎仙客》,唱词是:“同鞠躬,齐团圆,受封叩谢酬鸿恩。安百姓,治万民,且喜月团圆,人也团圆添丁进财,福禄寿喜万千。子子孙孙,科甲喜联登,荣耀入门庭,全家声名显,显到四方八面,千秋万万年。”在演员卸装或改装时,乐师则吹奏乐曲《梧桐树》或《皂角儿》,称作“过棚”。尾折一般演出《大且喜》、《宫花报捷》、《状元游街》等折子戏。此外,在祝寿、结婚、弥月等喜庆场合,或逢玉皇诞、城隍诞、王母娘娘和观音生诞,则须演《加冠》。新厝落成要演《弄五福》,土地公寿诞演《招财进宝》,观音寿诞演《寒山拾得》,新婚之喜要加演《送子》等。在各出折子戏和加演彩头戏中,都有自己的专用曲牌为民俗行事增添气氛。

旧时戏班大部分多在乡村流动演出,演戏地点一般在乡村戏台或祠堂、空地上临时搭台。孕妇忌看傀儡戏,说是怕傀儡影子投胎,生出的孩子像难看的傀儡。新剧场落成演的首场戏称“开台戏”,民间认为演开台戏有煞,不但演戏的怕煞,看戏的也怕煞,因此一般不让孕妇和小孩看开台戏。

旧时各地戏班为了谋生和树招牌,彼此之间竞争十分激烈。有时两个戏班为了比高低,就在同时同地唱对台场,这样便产生了斗台之俗,民间称为“对台”。演斗台戏时,有时双方要先探戏,随后截戏。如一方演关公戏,另一方得知后马上演关公败死的《走麦城》,这样对方的戏就被截住了。如果一方演明朝的戏,另一方就马上演《崇祯上煤山》皇帝吊死煤山的戏,这样对方就不能再演明朝以前的戏,否则观众就会喝倒彩,该戏班就算输了。一些地方斗戏的剧目多是要演好几天的连本戏,演员要连续几天不分昼夜支撑着演好,精神压力极大。1949年以后,此俗不再存在。

除上所述外,明清近代福建各地的一些戏曲歌舞,还与民间各种宗教活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甚至就源于宗教。如泉州的打城戏,就是专为各种宗教祭祀活动服务的专业剧种;沙县的肩膀戏是在民间迎神赛会时的妆台阁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高甲戏则源于迎神赛会时的化装游行活动。有些剧种虽然没有脱胎于宗教仪式,但与各种宗教祭祀的关系亦十分密切。如提线木偶戏,早期主要是为宗教祭祀服务。一些民间俗信提线木偶戏能消灾禳祸,因此每逢神诞、祭煞、普度、超度亡魂等宗教祭祀活动时,都要请提线木偶戏演出。至于一些民间戏曲、歌舞等表演的节目,亦与当地有关民俗或庆典、祭祀活动的主题直接相关。如《目连救母》是中元节和普度等活动的传统保留戏目,民间或称为“鬼戏”;《封神榜》、《八仙过海》、《临水平妖》、《五显》、《哪吒闹海》等,经常在迎神赛会上演出。木偶戏在拜忏时多演《目连救母》,而在喜庆或神诞日则常演《拜大寿》、《打金枝》等剧目。乱弹戏一般在迎神赛会或喜庆时演出,多演吉祥喜庆的剧目,如《拜寿》、《封相》、《百寿图》等。

歌舞方面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如流传于沙县湖源乡湖四村的《打车鼓》,是为求保佑家族平安而跳的;流传于宁化高地村的《走阵灯》,是当地池姓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祭祖舞蹈;流传于邵武市大埠岗乡的《跳八》,具有早期傩舞的遗风;流传于南平峡阳镇的《战台鼓》,为迎神鼓队;流传于莆田黄石镇一带的《九鲤舞》,原为祈福驱邪的民俗活动,后演变为节日欢庆舞蹈;流传于安溪县一带的《竹马灯》,为迎神赛会的一种舞蹈,所以常在游乡踩街中进行表演;流传于莆田、仙游一带的《棕轿舞》,是当地逐鬼驱邪、祈福求安的一种请神活动,有出宫、游舞、回宫三个程序;流传于泉州的《火鼎公火鼎婆》,原为迎神赛会时的踩街活动,后成为幽默诙谐的民间舞蹈;流传于福州的《打钱套》,也多在迎神赛会、喜庆佳节时沿街游舞;流传于莆田、仙游一带的《莲花灯》,为民间宗教三一教中超度亡灵的祭祀舞蹈,常在夜间表演;流传于明溪、清流、长汀等地的《跳海青》,主要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道教庙会活动时表演,与当地道教祭仪关系密切;流传于南安、晋江、安溪等地的《掷铙钹》,是道士超度的一种祭奠仪式,用于做功德,是一种典型的道教舞蹈;流传于仙游县枫亭镇一带的《簪花轿》,是当地师公为驱邪逐鬼而举行的仪式舞蹈,由道观传入民间,故表演区内必须有八卦图形;流传于莆田、仙游等县一带的《皂隶摆》,则是妈祖神像出游时,行走在队伍前面的舞蹈队。此类例子可谓举不胜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