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井分类:【中国民俗】 湖南侗乡各个村寨都很重视水井的建设,水井的造型也多种多样。水源大的、高的,一般用枧筒形,即用一两丈长的青石条凿成枧形,接住水源,打水时,用桶在枧口接水,一两分钟即可装满一担。水源小的、低的,则用6块大青石板装成水柜,里面的一块凿洞,让水渗进石柜里,上盖外面张开,以便舀水。水枧、水柜下边往往凿出两三个水池,也以石板铺底、镶边,上池用以洗菜,下池洗衣衫。为了保持水井的清洁卫生和行人小歇,往往在井上盖有亭子。水井、水亭都是村民在热心公益的首事的带动下,大家捐款、捐粮,献料、献工而建成的。 水井也是回族村落的重要公共设施,尤其在干旱少雨的回族聚居地区,甜水井更是重要。在十年九旱的地方,靠接雨水和冬季储存雪水的方式维系村民和家畜的饮用水,十分困难,因而这些地区的回族村落对水井非常爱护,甜水井里的水绝不允许牲畜饮用。干旱时期,井上锁,钥匙由村民轮流掌管,或者大家排队取水,水桶队伍往往绵延数十米长。一有雨水或农闲时,村民们抓紧清理井下的淤泥,修补井壁,加高加固井墩,以确保使用。 在青海,人们的饮水来源大致有五种:一是铺设自来水,二是泉水,三是井水,四是河水,五是雨水(即窖水)。自来水管道的铺设,并不局限于西宁及其郊区或其他城镇,有些乡村也都用上了自来水这种便利干净的水。例如湟中群加乡,地处湟中、贵德、化隆三县交接处,是个偏远的垴山地区,藏族占绝对多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自来水的饮用都有了多年的历史。农村铺设自来水,代价低,工程小,水质也好,是最经济不过的。公共财物大家都有责任保护,维修或修复是众人共同的义务,分派给每家的劳力和资金,不会有人反对。泉水一般修在水眼上(方言称“冒眼泉”),是一种活水,边饮用边渗淌并溢流成溪,这种自生自淌的泉水洁净天然。井水采取的是地下水,要请有经验的打井土专家先采水(勘探),后竖直挖井。有1丈左右出水的,也有10丈左右出水的,这要取决于地下水位离地面的距离。打出了水,要用水泥或砖坯箍井,井口上面再安装一个轱辘。人们取水时要讲先后顺序。当然,如今为了方便和省力,人们开始在家中打井,比以前用水桶走老远的路去挑水,方便多了,井口上也不用装轱辘。尽管如此,多数公共井依然发挥着作用。 至于那些生活在水边的人们,懒得打井和引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河水。女人们有时在河边洗衣物,小孩在河中嬉戏,牲畜在河中吃水,但是饮用者并不认为不洁净,他们有自己的理论根据:水流三尺是净水。话虽如此说,人们还是很注意保护河水流域内的卫生。兴海县大米滩乡的农牧民靠近黄河,浇灌、饮用的是黄河及其支流的水,他们用水车把水拉回来(或从黄河边灌拉,或在门前的水渠中灌拉)澄清后饮用。据说常饮黄河水,能促进消化、增加食量,强壮身体,使人长胖。要说用水最困难的,是吃窖水。古代一位哲学家说:河川里的人为水所患,而在山里吃窖水的人,却以一瓶水为珍奇之礼。可见吃窖水也不是今天才发生的。青海互助、湟源的有些山区里异常缺水,只有靠天吃水。人们用桶把雨水蓄积起来,或在院子中挖窖,把雨水蓄积起来,人畜的饮水就靠这些窖水。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