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运仪象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水运仪象台分类:【传统文化】 北宋时代一种浑仪、浑象、报时器结合之大型天文仪器。苏颂、韩公廉等设计制造,前后经历七年,于元钓七年(1092)制成,故又名元钓浑天仪象。为古代最宏伟最复杂之仪象台。高35.65尺(约12米),宽21尺(7米),呈正方台形,上狭下广。上层板屋放置浑仪,浑仪可随天球运动而转动,屋顶板可自由启闭,开近代望远镜室活动屋顶先河。中层密室放置浑象,半露半现,浑象由齿轮带动,与天穹一起旋转。下层放置报时装置、全台动力机构。报时装置有五隔。一隔三门三木人,时初由左门木人摇铃,时正由右门木人击钟,每刻中门木人击鼓;二隔门中有手持时辰牌木人24个,轮流至门口指示时辰;三隔有抱牌木人96个,轮流指示刻数;四隔木人1个,夜间按更筹击钲;五隔木人38个,夜间轮流转出,指示更数、筹数。动力机构中有一组杠杆装置将变速运动变为等间歇运动,使仪器能均匀运转,为近代机械钟表中关键部件锚状擒纵器雏形。水运仪象台可能为近代天文钟的直接祖先。中国历史博物馆据苏颂《新仪象法要》记载,制成一台模型。 古代大型天文仪器。北宋苏颂、韩公廉、周日严等人于元钓三年(公元1088年)至七年(公元1092年)设计创制。它包括了浑仪、浑象和报时器装置三个部分。即它的顶部是置浑仪的小屋,中部置浑象,底部则是报时器系统。这三个部分用一套传动装置和一个驱动机联接起来,用漏壶水转动机轮带动仪、象、报时器三个部分一起动作。整座仪高12米,宽约7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但其中浑仪等为铜制。在中国历史上,这座最宏伟、最复杂的天文仪器,实际上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它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浑仪上所覆盖的“脱摘板屋”是近代天文台活动屋顶的先驱,西方这方面的发明比它迟了四个半世纪以上。水运仪象台的水力运转机械中枢轮系统,可以“运浑仪”使’三辰仪随天运转”,又能“使望筒常指日,日体常在筒窍中”。它是天文仪器上最早的跟踪机械,即转仪钟。西方这方面创制初始于公元1678年,完善于公元1824年。这已是很晚的了。该仪中能报时报刻的机械装置内,装有“天衡”,有着“天关”、“天锁”等部件,起着“节受水壶之升降”和控制枢轮牙辐的作用。这就是近世钟表中控制快慢使走速均匀的关键部件擒纵器。我国自唐一行等人首创使用擒纵器以来,苏颂更加予以完善。而西方初次使用擒纵器比苏颂晚了三个多世纪。水运仪象台把浑象与自动报时报刻装置结合起来,开创了中国独特的天文钟传统。由此,英国学者李约瑟等人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水运仪象台的浑象除了起着天文钟的作用,还被认定是世界最早的一架天象仪,是近代天象仪的“祖先”。 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象的今名。北宋苏颂、韩公廉等设计制造。元钓七年(1092)完成,历时7年。整座仪器高约12米,宽约7米,为上狭下广的正锥台形木结构,集浑仪、浑象、报时器三器于一机,用一套传动装置和一个机轮联结起来,以漏壶水为动力。浑仪放置于上层的板屋中,板屋屋顶可自由启闭;浑象置中层的密室中;报时器及全台的动力机构置于下层。其中报时器较前增加了昏、旦时刻及夜晚更点等的报告,达到空前复杂的程度。整个仪器由于有锚状擒纵器的控制,运转均匀。擒纵器是近代机械钟表的关键部件。苏颂撰有《新仪象法要》说明其结构。 一种大型的用多种形式来反映及观测天体运行的仪器。在继承汉唐以来天文仪器制造成果的基础上,1088年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它利用一套齿轮系统在漏壶流水的推动下使仪器经常保持恒定的速度,和天体运动一致,既能演示天象,观测天象,又能计时报时。在《新仪象法要》书中有详细的描述。高36.65尺,宽21尺,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正方形木结构建筑物。上层放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放浑象。有机械能使浑象的旋转周期同天球的周日运动一样;下层设木阁,木阁分五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它是11世纪中国杰出的天文仪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体现了当时中国机械工程技术水平的卓越成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