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通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永通桥分类:【文化精萃】 位于河北省赵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因小于安济桥(大石桥),其艺术风格与建筑结构又与大石桥相似,故又称小石桥。桥为单跨敞肩拱,金章宗明昌年间 (1190-1195年) 赵人裒钱建。东西长32米,南北宽6.34米,弧矢5.2米,跨度26米。桥面弧度较小,近于水平。现存华板上均有各种优美浮雕。 在今河北省赵县西门外清水河上。其形制与赵州桥(大石桥)相似,而小于赵州桥,故又称小石桥。始建年代尚无定论,《畿辅通志》云其为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5)赵人裒póu?)钱所建。桥为单跨敞肩拱,长32米,宽6.34米,弧矢5.2米,跨度26米,由21道单券排比而成,大券上伏4小券。桥面弧度小,近于水平。两旁正方形扶栏望柱22根。石栏板及撞券石上浮雕精美异常。明代王之翰《重修永通桥》赞曰:“桥不楹而耸,如架之虹,洞然大虚,如弦之月。”民间有鲁班之妹鲁姜在神仙钓助下建此桥的传说。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小石桥,在河北赵县城西门外清水河上。民间传说为鲁班妹鲁姜所修,留下这样一个美妙故事:鲁班修大石桥时,其妹鲁姜修小石桥,兄妹争胜,限一夜完工。鲁妹技艺不如乃兄,小桥处处仿造大桥,天色将曙, 工犹未竣,幸天神过境,暗中相助,妹竟胜兄,且若干部分较大桥尤为精美。据史载,桥实为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所建,小于隋代李春所建的安济桥(大石桥),艺术风格和结构形式则近似,为仿大桥之作,故称小石桥。 因建筑精美,历代文人学士题刻甚多。 位于赵县县城西门外,金明昌年间由裒钱主持建造。因设计、造型与安济桥相似而小于安济桥,故俗称“小石桥”。桥为单跨敞肩拱型,主拱东西横跨清水河,跨度26米,桥面宽6.34米,坡度平缓,近于水平。永通桥以桥体装饰精美著称。桥上有正方形望柱22根和石栏板组成的两类石雕艺术品。一类是两端雕斗子蜀柱,中间用驼峰托斗,华板上刻传说故事人物浮雕;一类是荷叶墩代斗子蜀柱,华板分为两格,各刻鸟语花香图案。在敞肩拱各小券的撞券石上,刻有河神浮雕。券礅、券面也雕有飞马、游鱼,使全桥形成一个巧夺天工的石雕群。1984年重修。 位于朝阳区通惠河上,是通州八景之一,称“长桥映月”。永通桥是通惠河上建造的惟一一座大型石拱桥。前身是一座木桥,但因通惠河河水湍急,常被冲毁,于是在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修建了现在的石桥。因距通州县城八里,故又称“八里桥”。该桥全长50米,宽16米,南北走向,桥墩仿卢沟桥,呈船形。桥两侧有精美栏板32块,望柱33根,柱头上雕有石狮。中孔之高达8.5米,宽6.7米,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果建成普通的拱桥势必阻碍漕船的航行,因此古代工匠们特将中孔建造得相当高,漕船可直出直入,从而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所以历史上有“八里桥不落桅”的说法。永通桥地处交通要冲,战略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一次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五万清军在此与英法联军浴血奋战;一次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在此抗击八国联军。该桥不仅设计合理,结构严谨,还是京师出入东北和南方的咽喉要地,史称“陆运京储之通道”。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