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族分类:【传统文化】 古代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中国主体民族。中国自西周大一统王朝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西周分封的异姓诸侯及周边林立的小国,大多都是民族的组合。经过春秋战国时代的兼并,许多古族亡国了,被融合在经济文化先进的大国之中。最后,秦王朝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古代的民族界限进一步打破。到了汉朝,在中原华夏文化的基础上,便逐渐形成一个有相同价值观念、相同语言文字、相同生活方式 (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的民族群体,当时自称为 “中国之人”。虽有“汉官”、“汉将”、“汉臣” 之类的称谓,但并不是作为族名,而是王朝名。唐代韩愈在他那篇著名的中国文化宣言《原道》 中指出:“其文 《诗》 《书》 《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这就是古今 “中国之人” 的民族特点。但以 “汉” 来称 “中国之人” 即作为民族名称,却始于南北朝时代。如 “汉人”、“汉子”、“汉辈”、“汉家”、“汉妇人”、“汉小儿”、“一钱汉”、“狗汉”、“贼汉”等,不过,都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对中原民族的詈称。宋、辽、金、元时代,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相继进入中原,“汉人” 一词被普遍使用,如辽朝将契丹与汉人对举,金朝将燕人与汉人对举,元朝则分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元朝所谓的汉人和南人,相当于后来的汉族,但 “汉人”也包括契丹、女真等被征服民族。清王朝建立后,满汉界限分明,“汉人” 就特指中国的主体民族,但直到中华民国建立,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才正式出现 “汉族”这一名称。 古代亦称“华夏”、“中华”。又有“夏”、“诸夏”、“华”、“秦人”(秦朝)、“汉人”(汉朝至唐前)、“唐人”(唐朝)等史称。他称“汉人”、“华人”。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和松辽平原。有936,703,824人(1982年),占全国总人口的93.3%。先民出自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东汉以后始有汉族之称。关于汉族形成为古代民族,一般认为应远溯至华夏形成之时; 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初期,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 远古时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流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为其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历史上曾掀起过大小数百次的农民起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1840年以后,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内外敌人压迫掠夺的共同遭遇,与各兄弟民族人民更加紧密团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 马克思主义首先在汉族地区传播起来, 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汉族与各兄弟民族人民一起, 前赴后继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奋力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 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曾有过多次较大的迁移扩展和民族间的融合, 主要从黄河流域及淮河以北向长江、珠江流域南徙。许多北方游牧民族和边疆民族内迁, 与汉族杂居,并先后融合于汉族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使汉族得以不断壮大兴旺。自秦汉至清,历代均有大批汉人通过屯垦、戍边、移民、俘掠、流亡、经商等方式移居边疆各地, 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共同保卫和开发边疆,其中许多人融于当地少数民族之中。自秦汉以来,随着我国统一规模不断加强,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接近、相互吸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交往频繁密切,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犬牙交错的分布特点。一般说来,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操汉语,属汉藏语系, 有八种主要方言。汉字源于象形字,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用汉字系自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汉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 道教是汉民族固有的宗教、佛教、景教、袄教、摩尼教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先后从国外传入,但均未形成全民族的统一宗教,汉族对宗教的基本态度是兼容并蓄。在历史上汉族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素称发达,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但同时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青铜器、丝织、建筑、陶瓷、绘画等久负盛名。涌现出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历代均设专职史官记录重大事件的制度,形成中国史学的重要传统。指南针、造纸法、活字印刷术、火药等发明最早。科技发展水平在宋、元时代尚居世界前列,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滞。新中国建立后,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在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与各兄弟民族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正齐心协力,共同前进,为建设具有高度物质文明、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原聚居于中国中原地区,后来遍布全国各地。现占全国人口93%,有5000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汉族和各兄弟民族进行了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并相互吸收融合,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新疆地区很早就有汉族居住,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又有不少汉人进入新疆,后来的经济文化交往、历代屯田戍边、罪犯谪边,都有许多汉人移居新疆。清代开发新疆,清末建省后,汉人官吏、士卒、商人、工匠、农垦人员更大量进入新疆,和新疆各兄弟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现汉人主要分布在首府乌鲁木齐和农垦区、工业区一带。 贵州汉族是历史上来自中原的移民,其诞生礼与中原汉族相差无几。只是这些人在贵州住长了,诞生礼中有些活动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送瓜就属于这种活动之一。它是贵州汉族民间举行的一种祈子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是时,一些婚后数年不孕的妇女的亲友从邻里的菜园中窃取冬瓜一个,以彩色绘成面目,又用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送瓜时,推一位年长福分好者抱瓜,鸣锣放炮,送至其家。抱瓜者置冬瓜于不孕妇女之床,盖上被子,口中念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孕妇女将所送之瓜剖食之,相信不久的将来即可生子。此外,妇女生下的孩子如果经常生病,贵州汉族民间要为小孩举行一种祈求平安的活动,当地汉族人称之为“撞名”。其具体做法是:择一黄道吉日,于大路之畔,陈列果品,焚香烧钱,然后静候第一个经过的人,认其做小孩干父母,其人不能推卸,并要让小孩改姓,或为小孩另起一名,还要以钱物赠给小孩。也有的是把孩子寄拜给巨石,其具体做法是:把小孩名字刻于石上,然后焚香拜之。当地汉族把这巨石称之为“石保爷”。 湘中湘北汉族儿童一般从周岁起,经常佩戴脚圈、手圈或颈圈。这些首饰均用白银制造,上刻有“长命富贵”、“南无阿弥陀佛”和各种花纹,还用银链吊着银响铃,颈圈上还吊着一把“百家锁”。这些大多是外婆和其他直系亲属为小孩馈赠的,不仅是为了打扮,也有避邪和祝愿长寿之意。 清代,中老年男子手上常戴玉圈。民国时,男性多用银子打成私章子,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也有戴金戒指的。男女都有镶金牙的习惯。晚清至民国期间,儿童及妇女喜穿绣花布鞋,无论男女的布鞋,均由家庭妇女自己做。妇女做鞋比较讲究,有“男子的田边,女子的鞋边”之说,从做的鞋子可以看出女人是否心灵手巧。为爱惜鞋子,经常洗晒。男人劳动习穿草鞋,平时多为单鞋,冬季老人多穿棉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农村有个别人还保持自做布鞋外,城市居民大都购买各式布鞋、胶鞋和皮鞋穿用。妇女穿各式各样的高跟凉鞋和皮鞋。无论男女进屋大都穿各式拖鞋。随着轻纺工业的发展,人们大都穿各种花色的短袜,多尼龙或丝织品、棉织品,年轻妇女也穿连腿长袜。鞋袜历来也是做寿、定亲和新婚的礼物。 清代男子多戴六页青色碗帽,冬天加上用布做的青色雨斗,婴儿多为花帽。民国时,男子多戴礼帽或纱帽,湖乡农民喜系黑、白长毛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帽子的花样更多,男的多戴鸭舌帽、工人帽、军帽、呢子帽、风雪帽、太阳帽等。女帽花色款式很多。男女颈上的各色围巾更为讲究,不仅是为了御寒,也点缀出一种装饰美。另外,背包也是花样翻新,手中的小扇五彩缤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宁夏汉族多数贫困人家住宅低矮窄小,屋内因有火炕,空间狭小,故有“进门就上炕”之说。房间的窗户多用几根小木棒插在土墙内,用白纸作为窗户纸,称为“牛肋巴窗子”,用柳木做的双扇门称“一块月”。有些贫苦人家几乎两代或三代人“一炕滚”。迎门的墙上贴有红纸写的“家堂灶神,三代宗亲”三神牌位,每逢节气必烧香叩拜。挨炕砌一盘锅灶,冬天用柴草做燃料,一则做饭,二则将炕烧热取暖。因火炕面积大,散热量大,故有“家暖一盘炕”之说,炕上铺芦草席。 寨子(见前文、图)分三院。一进大门为前院,大门右侧为草院、磨房、碾房、农具房;左侧为牛、马、羊圈及厕所。二门内为中院,专住人丁;正上为堂屋,有东西耳房、对庭、伙房等。堂屋由祖父母居住,年轻媳妇不能随便出入。正墙供有用红纸书写的明火家堂老爷神位,右侧供奉灶君。若买不到灶君画像,则用红纸书写“供奉灶君之神位”字样。家堂左侧供奉祖宗,亦用红纸书写“供奉三代宗亲之神位”字样。供奉诸神牌位下置神桌,桌上除放置香炉外,在供奉三代宗亲之神位牌下,放置逝去者牌位(一人立一木制牌位),高25厘米,宽8厘米,厚4厘米。东耳房为长子夫妇居住,长孙夫妇则住东耳房里间;西耳房为次子夫妇居住,东西对庭为三子、四子……居住,依此类推。 后院多为粮食库房,或放置杂物,并有20多平方米空地供子弟习武之用。一宅两院之家没有后院,与一宅三院一样,只是粮仓等设在人丁居住的院中,粮窖一般挖在牲畜圈里。 汉族民居 (刘宪忱 摄) 凡住寨、庄的人家都筑有7米多高的土土童(防御工程),是历史遗留产物。据老人们传说,从清咸丰年间就有,是有钱人防止哥老会或太平军及土匪抢劫而用黄土夯筑的。土土童呈正方形,底座20多平方米,高7米,顶阔10平方米左右,分为三层。第一层高2米,中央有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通向二楼的弯道;第二层高2米,面积约10多平方米,里面有火炕,主要供妇女儿童休息,并置有盛满水的大缸,堆放沙袋,以防火攻,还有食品、衣物等;第三层用土坷垃砌成,高约1米,留有垛口,备有砖石、枪支、刀剑等,土童门用很厚的木板制成,仅容一人弯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50年代合作化时土土童已基本被拆除。 宁夏地处北方,旧时冬天家家都睡火炕(见前文回族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汉族民居建筑已彻底打破了过去的格局,已没有堂屋、东西耳房之布局。 宁夏汉族民居住宅建造前,要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开工前要在家堂神位前烧香,默祝神灵保佑,平安建好房屋。 住宅的方位必须坐东北向西南,不能面向正南。因为寺庙门面向西南,多为和尚、尼姑居住,若民居面向正南,意为会断香火。再者,“神”居北面南,故不能与“神”同一方向。住宅的地势要高,必须远离墓区,更不能平坟盖房。农村盖房一般是大工请泥瓦匠,小工则由亲戚、弟兄、邻居互相帮忙,是一种换工形式。多数贫民盖房无钱请阴阳先生看风水,也就无钱立木。每月三、六、九日即为吉日,民间有“三六九,办事就得手”之说。 立木盖房期间,家人和请来盖房的大、小工匠们喝茶时往茶杯里倒茶,不能说“倒茶”,而要说“沏茶”,因“倒”字有倒塌之嫌;喝酒时叫“满上”;立木要选黄道吉日。立木之日,木匠手持斧头登上脚手架至大梁的立柱处,先用麦子、糜子、胡麻、豆子等粮食向四方轻撒,称“撒五色粮食”,然后用斧头轻敲柱头,并演述《上梁歌》(附后)。 宁夏汉族民间还有用公鸡血“点梁”之说。旧时,财大气粗的乡绅官吏认为自己是上天的星宿,命大福大造化大,要专请阴阳看个有“煞”的日子立木上梁,这天必须用公鸡的血点梁。木匠师傅用斧头将鸡冠砍破,将鸡血滴在贴着“姜太公在此,大利大吉”字样的已放好的大梁上,并演述《上梁歌》。此时,东家要在不远较高处看路上过来什么人,或观察天气变化,如刮大风或响雷闪电,便感惊恐,待房子盖好后再请阴阳念经,叫“酬神谢土”;若过来骑马坐轿者或富豪官人,则是大吉大利。 附《立木歌》、《上梁歌》各一首: 立木歌 木匠师傅在中间说: 八仙桌子四四方,端端正正摆中央, 金香炉,银供器,三炷黄香香炉上。 鲁班来临降吉祥。 (泥、木两匠上梁架) 木匠:栽起麻木搭起架,泥匠:泥木两行搭上话。 木匠:丈八头绳万年红,泥匠:双手提起酒一瓶。 木匠:玫瑰酒,喷鼻香,泥匠:盖的房子明又亮。 木匠:一敬天,二敬地,泥匠:三敬鲁班多口气。 木匠:奠梁头,奠梁头,泥匠:前拴骡子后拴牛。 合:祖祖辈辈做诸侯。 木匠:奠梁尾,奠梁尾,泥匠:亲戚邻居来恭喜。 木匠:奠梁腰,奠梁腰,泥匠:蟒袍玉带系在腰。 木匠:中行好比一条龙,泥匠:摇摇摆摆在空中。 木匠:红绫绿绫两头搭,泥匠:中间又生喜娃娃。 木匠:一头高来一头低,泥匠:好比凤凰落宝地。 木匠:核桃枣子圆又圆,泥匠:好似刘海撒金钱。 合:金钱撒在富贵地,荣华富贵万万年。 木匠:馍馍撒东方,东方生贵子。泥匠:馍馍撒西方,西方出才郎。 木匠:馍馍撒南方,南方生才子。泥匠:馍馍撒北方,北方降吉祥。 合:馍馍撒中央,瑞气满华堂。 上梁歌 发锤一宗 一声锤响到天明,惊动宅舍土府神。 一锤天神归天界,二锤地煞入幽冥。 三锤恶神恶煞退,听吾号令一齐惊。 锤落地百无禁忌,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 上上大吉大利。 一不早,二不迟,正是弟子发锤时。 此锤不是非凡锤,鲁班赐吾造宅锤。 一锤天神归天界,二锤地煞入幽冥, 三锤鬼神归西去,四锤邪魔免来行。 吾飞熊大将军到此,一切魍魉化灰尘。 奠梁一宗 此梁此梁,生在何处长在何方? 生在青龙山前,生在青龙山后。 何人看见你生,何人看见你长。 鲁班打马林中过,此木弯弯好做梁。 李郎路过不敢砍,张郎回来听见说。 手提锛斧走得忙,十二时辰砍倒了。 沉香木一根,大尺量来一丈几, 小尺量来两丈长。 大锯锯了头,小锯锯了颠, 锯了两头要中间。 主人请个好木匠,细吹细打到木场。 一对木马似鸳鸯,曲尺墨斗似凤凰。 开山砍出鱼鳞并金甲,锛锛砍出梁花状元郎。 砍的砍来锛的锛,中间福禄寿万春。 两头雕起龙凤相,刨子才来取光生。 尺子弯弯河水茫茫,大吉大利长发吉祥。 点梁一宗 天地阴阳一开场,弟子今天点寿梁。 不说寿梁犹自可,说起此鸡点梁有根生。 唐王送瓜游地府,三藏西天去取经。 带了三双六个蛋,拿回家中抱凤凰。 窝内抱出鸡,寅年抱出鸡,卯年抱出卯年鸡。 庚申辛酉鸡长大,壬戌亥癸满天飞。 田中抱出秧鸡子,山中抱出野鸡儿。 鸡子生得乖,飞在弟子手中拿。 改了名,换了衣,取名就叫点梁鸡。 此鸡拿来点梁头,儿子孙子中公侯。 点梁尾,主人金银堆屋顶。 点梁腰,主人福寿比天高。 梁头梁尾都点过,主人黄金堆满屋。 恭喜发财! 上梁一宗 太阳照着我进来,紫微大帝把书翻。 四大通书都翻过,今日我把寿梁安。 左边要起吉,右边安起吉万年。 两头安起福禄寿,中间安起斗大黄金库,儿子孙子做公侯。 宁夏南部山区汉族群众在家中进行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如盖房、打墙或平整院子,结束后都要举行“补土”仪式,又叫“谢土”或“回土”。即在土活干完后请来阴阳,备设香案,由一名男性家人跪香,分别在上房、院心、场心念一卷“清净经”、“香赞”和“神赞”,然后在上房及各主房门上贴上“安宅镇邦,避煞”的咒符,再由阴阳在大门楼顶插上五色小旗,以表示对土神的感谢,同时保佑家庭取土大吉,以免惹起“黑煞”。 五四运动以后,宁夏地区的汉族在服饰方面仍保留着晚清遗风。一些乡绅的帽子上缝缀着玛瑙之类的珠宝。衣服仍有长袍马褂,但已很少见。贫苦农民夏天穿对襟白布衫、白裤子,青年人穿黑裤子,冬天穿大襟棉袄、大裆棉裤。衣料多数是买来白布,用黑葵花子熬水或草木灰染成黑色。因为没有衬衣,一般人都在腰间系一根布腰带。人们把这种既无内衣内裤、又无外套、只在腰间系根带子的装束叫做“绑绑衣裳”。年轻女子则用各色花布缝制成棉袄、棉裤,由于棉花价格昂贵,棉衣裤内多絮羊毛。达官贵人中也不乏穿绸缎衣服、中山服、大氅、二毛皮大衣者。农村家境较好的人家,冬天有御寒的老羊皮袄,夏天缝制坎肩。 宁夏汉族对衣服纽扣的钉制也有一定讲究。农村多用布自制纽扣,中式对襟褂钉7个自绾布扣,中山装钉5个,总之钉单不钉双。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四、六不成财”。宁夏汉族也忌穿圆领衣服,认为穿圆领会与和尚一样无子孙。冬天,人们用一根布带将两只裤管扎紧,一则认为好看,二则可遮风挡寒。由于经济条件差,大多数人家都穿自己缝制的布鞋。先用糨糊把碎布粘成几层厚的块状,俗称“打褙子”,再用鞋胚子剪出鞋样,上被黑布或黑色灯心绒作为鞋面,并用针线纳好,上绣“万”字、云纹等图案。经缝纳后的鞋帮非常结实。鞋底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将多层“褙子”叠合后纳成,只是纳底用的线是细白麻绳。由于民国年间农村生活困苦,一双鞋穿旧后,人们多用驴皮在鞋底前后钉上“掌子”,将鞋尖和后跟包住,继续穿用。冬天,富裕人家穿的鞋在鞋帮里填充棉花或羊毛保暖,有的则用羊毛擀成的毡做成毡窝窝,又叫“雪里站”。袜子也用白布缝制,家庭贫苦的人家把羊毛捻成细线,用羊毛线织成袜子,冬天穿用。宁夏汉族中老年男子还喜欢用白布裹脚,以防止走长路脚上打泡。小孩子多穿母亲制作的“虎头鞋”等动物纹样的鞋。 由于受清代风俗的影响,五四运动以后宁夏地区汉族中还有一些晚清遗风。平民百姓戴瓜壳帽,顶部钉一只布纽,而乡绅的帽顶上则缝缀玛瑙或玻璃珠之类的饰物,用以装饰。冬天,乡绅、富商头上佩戴狐狸皮帽或耳套,小姐、夫人们出门时脖子上围裹狐狸皮。生活条件较好的人家戴“火车头”式布制棉帽,大多数人戴毡帽,孩子们则戴用各色棉布缝制的老虎头式的帽子,谓之“老虎帽”。夏天戴麦秸草帽或柳条帽。民国年间,宁夏汉族已将清人留辫子的旧俗彻底革除,但有的遗老遗少由于深受影响,仍以“发乃父母所赐”为由,将脑后的头发留至脖子处,称“二道毛子”。女孩子则留一根独辫。至民国中期,有的女孩子开始留双辫,有的剪成短发,但结婚时必须将头发梳成发髻,将头发盘在脑后,用“络络子”罩住,冠上钗簪或用骨朵针别好,一是与姑娘区别,二是一种成人礼仪。 汉族提亲说媒、牵线凑缘的过程须以茶为礼,也叫 “下茶包”。汉族下茶包在西宁地区一般经过“提话茶”、“头回茶”、“二回茶”、“定茶”四次。 “提话茶”就是请媒人首次上女方家提亲,带着用红纸包的小茶包,介绍男方的状况,征询女方意见。此次若女方有意考虑这门亲事,媒人则再送“头回茶”,即正式的茶叶礼包若干份,每份两包,每包约四两,分送女方舅父、叔伯等,意在请女方及诸亲友合议。这次送茶也称“说茶”。 在女方同意后,媒人持用大红纸包的两个大茶包(每包约半斤茶叶,外贴金?字)及核桃、桂圆等物,叫“桃果茶”,取其谐音“讨果茶”,意在“讨得结果,择吉定亲”,送女方家,谓之“二回茶”。这次大体要商定送礼日期及礼单,故亦称“定茶”。汉族订婚送礼按男方家境和女方要求而定,各地有差异。西宁地区送礼有“二十四表礼”及“三十六表礼”的区别。一表礼即指1丈4尺的色布一幅。富裕家庭有绸缎若干。除表礼外还有礼盒(盆儿)一个,内装干果12包、羊肉方子2个,烧酒2壶(瓶),茶叶2包。由媒人、舅舅、姑父等5人前往女家送礼,女方家设宴招待,席间让未来的媳妇给男方代表敬酒致意,男方以红包或衣料相赠为 “见面礼”,并商定婚期。次日,双方媒人代女方家携一个羊肉方子、两包茶叶“回酒”答谢。在婚期商定后,双方就准备婚礼。包括双方家庭各自给对方缝制彩衣,给女儿或儿子准备陪嫁物品或新衣。女方家还要给将出嫁的姑娘沐浴洁面,除去姑娘脸上的汗毛。 汉族娶亲由媒人和娶亲奶奶充任主角。所选娶亲奶奶必须是公婆、丈夫、儿女齐全的人。届时携带各种礼品及新娘面纱、化妆品和上马衣等去女方家娶亲。到女方家门口时,大门紧闭,娶亲队伍便燃放鞭炮,高声叫门。经几番女方亲友的嬉闹阻止和娶亲者塞红包互相戏谑一番后,方可进门。女方家还要设桌置酒强行敬酒,谓之“拦门盅”。进屋后将所送礼品放置在供桌上,焚香燃灯行叩拜礼。女家“执客”即请娶亲者入席,吃油包、喝枣茶、吃八盘酒席,称为“上马席”。 新娘在婚礼上多身佩日月宝镜,各置背胸。(有些地方的新娘只在怀中揣一面镜子),头顶红盖头,怀抱“金瓶”(内盛五谷、钱币的瓷瓶),在“送亲奶奶”等人的簇拥下,坐一下“财牛”(为一盛有粮食的木制四方升子)以表平安、招财进宝之意。娶亲奶奶亦向娘家人要一内装米、枣,外贴红纸,以红线相串的两个瓶子,叫“讨饭碗子”,表示新娘到婆家后丰衣足食,不愁吃穿。新娘出门时要撒一把筷子在门外,再由新娘哥哥或舅父将其抱至娶亲轿或车内,再坐一六七岁小男孩为“压轿娃”。此时新娘开始悲泣呜咽。娶亲队伍回到男家门口时,男方鸣放鞭炮,在院内燃“松篷”(以松木条垒成井字形燃烧的火堆)。新娘由新郎相伴、送亲奶奶扶持,踏红毡至“花堂”。堂内供桌上设神位,点大红禧烛,由一位赞礼人主持婚礼。拜堂的次数因地区而异,但拜天地、父母,夫妻对拜是不可缺少的。叩拜完后,拜婚仪式结束。婚礼后入洞房时,由男女两家事先选好的一些壮小伙子帮助新人抢先入洞房、“抢上床头”,即谓“新人上床,先到为强”。认为谁先进房上床,谁在日后生活中就是强者。新人入洞房后,新郎揭去新娘盖头,吃交杯酒。在海东地区,还要有一老汉或两青年跳到新人炕上,唱赞歌,祝吉祥,后抛散核桃、枣儿、糖果及硬币等为“撒帐”。之后青年人进行“闹房”活动,戏谑调笑一番。当闹房者散去后,新人就寝,寝前娘家人送面食给新人吃,谓“吃铺床面”。 汉族婚礼当日,设宴款待娘家客人。有些地方先抬针线,再入席宴;有些地区则先入席宴,再抬针线。届时在院中摆几张方桌,铺以红毡或红毯子,由娘家人当众打开陪嫁箱子一一陈列陪嫁之物,让众人评品赞赏,谓之“摆针线”。再给新郎送一顶礼帽、一双新鞋袜,一套新衣服,让新郎穿上,谓之“冠戴”。之后给婆家、公婆、兄嫂、弟妹及伯叔舅父等人分送针线织品,即为“抬针线”。完成抬针线礼后,入席开宴,男方向娘家人敬酒致意,新人也行礼敬酒。席间娘家人还要给厨师敬酒酬劳,送新毛巾一条、红包一个,谓之“抬上汤”。 席毕客行时,男方再行“拦门盅”礼,恭恭敬敬送娘家人出门。 婚礼的第二、三日招待男方自家的客人,同村乡亲及亲友、执客等。席间有人将公公抓住,给他头戴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腰缠一根草绳,以锅灰涂脸,叫“打扮火爷”。给婆婆耳朵上挂红辣椒,叫“歪辣婆婆”。有些地方还要公婆倒骑毛驴或牛游转村巷。再让“打扮”后的公公高坐在放在桌子上的凳子上,让新媳妇敬酒认公爹,公公给赏钱为“见面礼”等,嬉闹一番。 婚后第三日或第四日,新媳妇下厨房做一顿长面饭,亲手端给公婆、长辈及新郎等人,谓之“下厨房”。 最后是回门仪式,这时要拆除帐篷,款待帮忙的“跑窜”,庆贺婚礼的圆满完成。 汉族的倒头祭是指亡人断气后,口中含以珊瑚、珍珠、金银、冰糖或茶叶等物,谓之“含宝”。再请有经验的中年亲属或孝子亲自给亡人穿好寿衣,由两人用一束麻将其拦腰提起,另有人抬头脚放到正堂中用木板搭的床上,头朝门仰面挺放,脸覆“蒙目巾”,称之“寿终正?”。然后蒸一副面桃或馒头,供于祭桌上,谓之“倒头献子”;再献两碗米饭,插一双以白纸裹糊的筷子,谓之“倒头饭”。供桌下置一供烧纸接灰用的陶盆,谓之“烧纸盆盆”。 丧事之家届时要请亲友中的若干人为“执客”,其中一人任“丧客”,负责指挥安排。孝子在执客陪同下亲自给主要亲友,特别是亡者娘家、外家报丧。报丧者不得进入大门,先由执客敲门呼叫,孝子面向大门跪伏在地,执客代之向被邀人家略述亡人死亡时辰及祭奠日期等,邀请吊唁。孝子在旁叩首。一般老人病重时,家人事先已买好一二匹白布做孝布。老人去世后的次日凌晨,将白布撕为宽约9寸、长约1尺8寸的白布巾分给人们佩带,谓之“破孝”。子女及儿媳、女婿穿孝衫、戴褡头,长子则要戴麻孝(即戴麻冠、穿麻鞋、扎麻带、背麻绳),谓之“成孝”。凡是家人穿孝服、亲戚戴孝巾者谓之“满孝”;泪丧则只有子女戴孝,谓之“家内孝”或“不出门孝”。一般丧事停尸1~3日,冬长夏短。由执客接迎吊唁者,祭品通常为烧纸香表及挽幛等,也有携带肉食或干果的。女儿女婿还要献以“金银斗”、“童男女”,多以锡纸糊成。吊唁者于灵前献祭品、焚香表、行拜礼时,孝子孝女哭泣志哀。之后请吊唁者入席。祭奠的最后一日,举行以家人为主的“家祭”。焚香化表,跪拜致礼,读“祭文”,颂扬亡人功德,以示哀悼。吊唁祭奠期间,亦有请和尚、道士念诵经文的,以期超度亡灵、盼其早日升天投生,称为“僧门两道”。 汉族出殡前须请娘家、外家至亲查看亡人鞋帽衣物等,而后将遗体放入棺内,以木楔将棺盖钉好,即“入殓”。出殡时由亲人将亡人灵柩的大头儿(即棺材头部)轻轻抬起放下三次,谓之“醒灵”,然后发葬。送葬队伍以“桥布”执绋,以引魂幡、金银斗、冥舍、童男女等为前导,众人随后。至墓地后,将棺材徐徐放入墓穴,材脚放一装有五谷、钱币、“十全大补汤”中药的“宝瓶”。先由孝子铲土三锨入穴,或用手捧撒三次,谓“孝子三锨土”,随后众人铲土入穴,最后将土堆成包状坟堆,谓之“坟骨堆”,安葬完毕。 有些人家还在坟前立一碑石,上刻亡人名讳及生卒年月,左下方刻以立碑人姓名。有全三、七七、周年等祭奠活动。即下葬的第三天,家人要对新坟培土修整,进行祭奠,谓之“全三”。届时以马粪、牛粪、羊粪、煤等在坟前堆积点燃,称“煨火”。一般持续49天或100天。每七天祭奠一次,连续第七个七天后奠祭完毕,谓“七七”、“尽七”。有些家庭每逢“七”时还请僧、道、喇嘛念经超度。“百日”时再行祭奠,行“换孝”礼,一般亲属届时可除去孝服,而子女在次年忌日即“周年”时才换孝。 汉族在用勺盛饭菜时,不能用反手;吃饭前、吃饭时不能用筷子敲击碗碟,因为,旧时只有乞丐要饭时才这样敲;端碗吃饭时,忌讳用手掌平托碗底,也忌讳用手攥着碗边,因为这也像是乞丐要饭的样子;给客人奉茶饭时要用盘子端上,双手递送,而不能用单手;吃饭时严禁将米粒、馍渣、面叶儿随便撒落在地;不能对着人张嘴剔牙缝、打嗝;饭菜须先端给老人或客人,并请老人或客人先动碗筷等等。 青海汉族妇女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佩戴“大纂”。大纂上下两层,形似马鞍,四周用布褙成硬壳,系黑色。梳头时,从前额向后梳成单辫,两侧左右各梳一小辫,单辫进大纂,中间凸起,两小辫梢结绳绕在大纂跟部拴紧。大纂前戴双层盔子,上小下大,中用两根短柄起,每层中间为斜四边形,两边有两个对等的椭圆形,面上鎏有各种立体花卉。纂顶佩戴扇簪,俗称“纂梁子”,底为片状银板,下有两个短垂脚插入发际,面上鎏有龙凤图,表示龙凤呈祥。30年代以后,大纂改为“油花头”:将头发梳散,向后拢于脑后发根处以红头绳扎紧,并用自制的黑线网套网住头发,用一根银簪子横向贯住即可。发网,俗称“网网子”或“发套”。老年妇女用黑丝手帕或毛蓝布包头,或戴脑搭。未婚少女梳成单辫,发根扎红头绳,额前有刘海。 旧时青海汉族妇女普遍佩戴一体双叶、一体四叶或一体六叶的索罗银耳坠或银耳环,戴金银戒指或手镯。 汉族是现在青海各民族中世居最早的民族之一。早在西汉时,汉族就进入青海东部定居,东汉以后一度形成颇为繁荣的汉文化传统,其中郭、鞠两个家族人才辈出,很有影响,《三国志》、《晋书》、《南史》、《北史》等史书中屡有记载。即使鲜卑文化时期,也不乏名见经传的河湟汉族人士。唐宋两代,也有一些汉族曾到青海东部屯田定居,但由于战乱,大多逐渐离去。明初,汉族大量进入河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其中有从征将士留居下来的,也有政府统一移民而来的,还有因经商而定居的,成分较复杂,籍贯也颇分散,经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后裔成为了地道的青海人,散居于湟水流域及贵德、都兰等农业区。他们在文化上坚守中原文化传统,重视文化教育,具有极强的向心力。他们的祖先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喜欢“来自南京珠玑巷”这种说法,因为这意味着来自天子脚下,是正统的汉民。他们在极力保持儒家文化传承的同时,又因地制宜,吸收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长处,在语言、服饰、饮食、生产,甚至在宗教信仰方面颇受藏族、土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的影响,形成了迥别于少数民族又不同于内地汉族的风俗习惯,具有明显的边际文化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开发青海和工业建设的需要,内地各省市汉族陆续进入青海,基本上都是城镇居民户口,从事工业生产和商贸经济、文化教育等工作。他们与本地汉族在文化上有许多天然的相同处,但也保留有诸多鲜明的内地故乡文化特征。这些汉族进入青海后,大大促进了城镇工业、教育、科技、商业经济的建设与现代化,同时也使西宁等城镇形成了南腔北调、五湖四海的新民俗文化局面。其第二代及第三代已逐渐本土化,大多数人也乐于自称是“青海人”了。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春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也是汉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春节一般为三天,而乐观、开朗的青海汉族为了增添喜庆气氛,活跃民间文娱活动,习惯上认为从大年三十起一直到元宵节半个月的时间都为年期,有的农村地区甚至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就已进入年期。 节日期间,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张张笑脸辞旧岁。特别是儿童们,更是欢天喜地,燃烟花、放鞭炮,欢歌声声迎新春。其实这里的年期时间长,也有地域的原因:青海位居“世界屋脊”,属高山气候,四季不太明显,冬季寒冷干燥,而且时间长,有的地方为终年冻土层,春节期间尽管南方已是春意融融,可在青海依旧是雪花飘飘、白雪皑皑,只有东部农业区气候温暖、湿润一些。农民们秋收完毕后,大多闲暇无事。虽说春节乃是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之际,可在青海正值隆冬、农闲之时,是人们进行交往、娱乐的大好时机。人们有的是时间和兴致,趁欢庆佳节,玩他个痛痛快快、踏踏实实,一来提高兴致、增加愉悦;二来消除疲劳,自我放松。所以这里的年期跟这儿的人一样,无拘无束,佳期绵绵。 农历腊月三十这天,是准备节日用品的最后一天,一切就绪后,家家张灯结彩,写贴对联,到黄昏时刻,村村一派“桃符万户更新”的气象。按乡俗,贴完春联后,就意味着正式过年了,人们停止做一切杂务活,开始按一系列的节日习俗和议程活动。首先人们拿着油香、黄表,带上松枝、供品,全家大小上坟祭奠祖先,请老祖先到家过年。待敬过先人之后,就开始做年饭。过去由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年饭吃得也很简单,有“三十晚夕做肉饭”的说法,一顿平常的肉饭就算是年饭。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饭也做得特别丰盛,有的人家餐桌上摆满山珍海味、琳琅满目,最普通的人家也要吃一顿年终饺子,俗称“团圆饭”。为了增添欢乐,年终饺子内包上几枚硬币,不作任何记号,谁吃到内有硬币的饺子,就预示着谁在一年之内好运长随、事事称心。吃年饭前,要将最先出锅的几个饺子献在中堂,意为先敬祖先们吃。蒙古族在饺子内除了包钱,还包豆腐、糖、青盐、柏枝等东西,这些东西各有其象征意义:钱象征财源旺盛、豆腐为五谷丰收、糖为生活甜蜜、青盐为富有才气、柏枝为富贵长寿,谁吃到包有这几样东西的饺子,就意味着相应的好运气聚于本身,因而非常开心,其他家人则向他表示祝贺。在农村,这顿年饭也叫吃“疙瘩”(类似于馄饨,体大馅多皮厚),吃完“疙瘩”后,每家都要煮上一锅“手抓”羊肉,待“手抓”肉煮熟了,拿出家中备有的好酒,一家人欢聚一堂,边吃喝谈笑,边守岁“坐寿”。青海人认为,“三十晚夕坐寿哩”,这天晚上睡得迟、熬夜多的人就认为是为自己“坐寿”,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不少人往往因此而通宵达旦不睡觉。守岁时全家人或玩游戏、或演出节目,其乐融融。更多的则是全家人行令喝酒,所喝之酒,并非是屠苏酒,而是高原特酿――青稞酒,喝酒次序是先长后幼,可见在这里除夕之夜“金樽劝饮屠苏酒”已被“举杯痛饮青稞酒”取而代之,那种“不辞最后饮屠苏”的饮俗也被“美酒先敬年长人”的敬老礼俗所替代。 在守岁“坐寿”的这段时间里,人们还得依次进行两项重要的仪式。一是打“醋弹”。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之前,在炉内放一块石头,待烧红后,放进一个桶内,再加上适量的香油、食醋、柏枝、开水,由一人提着热气蒸腾的桶,逐个熏每个家人,然后在家中各房中转,每从一个房间出来,马上关上房门,口中还不断地念叨“醋弹”二字,最后走出大门,将“醋弹”水抛洒掉。一般认为打“醋弹”的功用有二:一是禳祛人畜瘟病。二是消解屋室秽气。实际上“醋弹”也确实有消毒空气、防止感冒的功效,真能“禳祛人畜瘟疫”。另一项是“接神”仪式。民间认为各方神佛在春节期间都到“寻常百姓家”做客,神人共度春节。所以,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各家上香点灯、煨桑磕头,人们争向神灵邀宠,迎请神佛到家中过年。“迎神”时虽无仙乐阵阵、神佛莅位,倒也是香烟袅袅、众人朝拜。 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家家鞭炮脆响,户户欢歌笑语。城乡村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人们来来往往,见面互相问候,作揖恭喜,开始了春节中最重要、最普遍的拜年贺节活动。拜年风俗由来已久,始于汉,盛于宋。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独角怪兽――年,它面貌狰狞、性情暴戾,每至除夕晚上便窜出山林伤人害畜。人们为了保全性命和家畜的安全,只好在大门外放些肉食,“年”来了后吃饱了就离开,遁入深山老林中。第二天人们开门庆贺,互相拜望,祝贺避过了“年”的威胁。拜年之风由此流传。现在春节拜年习俗已衍化成一种敬老明礼、联络亲友感情的礼仪活动,经过历代传承,现今也非常盛行,常见的有宗族内拜尊长、亲族间拜访、紧邻好友间互相拜访等几种。拜宗族内的尊长时,长辈向前来行拜礼的晚辈们逐一散“年钱儿”(即“压岁钱”),“年钱儿”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般是量力而行。亲族内拜访,一般先是外甥拜阿舅、女婿拜岳父母,然后才是串走其他亲戚。近邻好友间互拜也属社交性礼仪,通过互拜,能够互相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与邻居和睦相处,与朋友情谊长存。青海人从初一到十五都这样相互拜年,他们称拜年为“走亲戚”或“串亲戚”。 过年期间,恐怕最招人耳目的则是一副副红红的对联和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样式,其格式灵活、语句凝练,寥寥数语可蕴藉无穷意境。青海人对春联也很讲究,内容以赞美祖国壮丽的山河或表达人们良好愿望为主,或状景抒怀,或咏物言志,寓意深远。书写时专请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写家”来写,笔力或遒劲有力、或飘逸洒脱,往往是文情并茂、形神兼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中不少对联更是别有意趣,如乐都县北一户人家,靠凤凰山、临引胜水而居,其春节楹联这样写道: 凤凰山引胜水慕名而居, 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 既突出了居家是择山依水,又反映了主人淡泊雅致的情操。如此名联佳句,不胜枚举。贴春联,正常人家一律用红纸,象征日子越过越红火,如果家有新丧,则用黄纸或绿纸书写,内容多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思和悼念。也有不少人家在大门上贴两个大大的倒写“福”字,有“福到”之意,以表在新的一年内多吉多福、幸福美满的良好愿望。 春节期间,为了制造祥和欢乐的氛围,人们耍社火,扭秧歌,载歌载舞,诸戏纷呈庆佳节。过完三天“大年”(初一、初二、初三俗称“大年”)之后,城乡之间,村村镇镇,都有扭秧歌、耍社火的娱乐习俗,男女老幼争相参加。城镇社火队打着太平鼓、花鼓,踩着高跷,出现在街头巷尾,锣鼓喧天,当地老百姓称“过街社火”。农村社火则显得诙谐生动、丰富多彩。社火的起源与古代的娱神活动有关,农村将耍社火看做是对神佛应尽的义务,认为参加的人将得到神灵的优先护佑。农村社火热闹谐趣,农民认为这样能使神灵欢喜,必降福人间,来年定能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他们由十几人稍加装扮,头缠羊肚子手巾,手拿扇子,扮成“毛客”,另由十几人男扮女装,装成“姑娘”,手持灯笼,组成秧歌队。在扭秧歌时,分成两排,舞姿自由、即兴,动作也无严格固定的规范,主要是“踏八步儿”,以锣鼓、铙钹、唢呐、二胡等乐器伴奏,边扭边唱,唱词多是《孟姜女》、《十二月》等。在秧歌队中还穿插着狮子舞、龙灯、旱船等表演项目,还有猪八戒背媳妇、尕驴儿驮媳妇及胖婆娘、瓜(傻)娃子等滑稽人物。扭秧歌形式简单,随便找一块平地,由观众围一个圆场,就可以表演。秧歌戏表演中往往还唱“眉户”折子戏,演唱者多用青海方言,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深受青海农村群众的喜爱。 大戏(秦腔)和皮影子也是东部农业区人们在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地方戏,尤其是老年人对此钟爱有加。 除一般习俗外,还有不少奇风异俗,大多与信仰有关。在大年初一,乐都北山地区的汉族根据喜鹊叫时头的指向,举行“迎喜”活动,认为喜鹊头对的方向就是喜神所在的地方。届时,要拿上祭祀用品,牵上牲口,朝喜神方向走上一段并煨桑膜拜,祈求喜神保佑人畜平安、常有喜事临门。还要拿出年馍喂给牲口,将几绺花布条系在牲口的鬃或尾上,俗称“拴领子”,表示给帮助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的牲畜一点酬谢之意,让它们也和人一样,有年馍吃,有新“衣服”穿,表明人畜同过佳节。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善良的本性,他们在一年中的这个重大节日上没有忘记这些与自己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不说话”的忠实朋友们。汉族还将初三定为“送神”节,认为三天年过后,就该把祖先和神佛送走。初三这天,要在院中煨桑烧纸,然后撤去供桌及供品,放炮仗欢送祖先、神佛归位,傍晚还要到坟前烧纸钱香烛、叩头拜年。 正月十二这天,汉、土族要给小女孩们穿耳眼。其法是由扎耳孔者用一粒花椒在女孩耳垂上反复揉搓后,用针刺穿,再向新刺的耳眼中滴入清油,穿进一根红丝线,下吊一个小面蛋。民间认为正月十二这天扎的耳眼不易受感染,扎时也不太痛。当地也有给男孩穿耳孔的习俗,只不过是仅扎左耳罢了,这与“男左女右”的俗信有关。至于为何让男孩扎耳眼,尚待考证。当地的汉族认为从初一到十二是某种动植物的日子,有“头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十一萝卜十二蒜,十三过了再不算”之说。这12天内,如果哪天天阴刮风甚至下雪,就预示着相应的动、植物在新的一年中命运多舛、厄运降临;遇上天气晴朗无风的日子,相应动、植物将会无病无灾,茁壮成长。但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初七“人日”和初八“谷日”,只要这两天风和日丽,就万事大吉了,因为其他日子的好坏对人们的影响不太大。 岁时节日习俗是各种文化直接的表现。春节,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个重大节日,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交、礼仪、饮食、娱乐、宗教、禁忌等各种文化现象,它把各种民俗文化整合在一起。青海各民族的春节风俗正说明了这一点。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