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汉族服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汉族服饰

分类:【风俗文化】

指中国汉族的衣着与装饰。汉族历史悠久,居住地域广阔,民族服饰古今几经变化,官民南北均有差异。简而言之:古代男子,贵族戴冠服袍,平民裹巾帻,穿衣裤;古代女子,上穿大襟衫袄,下穿裙裤。男女一般穿布鞋袜。乡村夏季,南方多戴斗笠,北方多戴草帽,中原地区则裹毛巾。近代都市男子戴礼帽,穿长衫或西服,女子上衫袄,下黑裙,乡村百姓穿对襟或斜襟上衣和长裤,夏天穿白色或浅色上衣,其它季节和下装均以蓝、黑色为主。现代城市居民和青年一代已由中山装走向西装、牛仔装、裙装、健美装,趋向世界潮流。

上衣下裳,是我国传统的服装样式,即上身穿著为衣,下身穿著为裳,衣裳严格分开制作。旧时,北方城乡汉族及其他各族男女日常穿着主要有袄、裤、袍(衫)、褂,分别有单、夹、绵(棉)、皮各种原料。

男子日常穿长袍马褂,蓝黑长裤,扎裤角,白布袜,青布鞋。袍多用黑、灰、蓝色,对襟马褂多用青色。农家多用自己种的棉花织布,名叫家机布。其后亦用洋布做衣服。衣式宽松肥大,有时腰间束带。俭者不穿袍褂,只在棉袄棉裤之外,套蓝布大衫,长可及膝。或大衫亦不穿,只穿裤袄。冬日天寒,多穿毡鞋。年岁大的穿羊皮袄,脚穿毡袜或狗皮袜头,外套毡鞋。中年人出远门,多穿形似忑砺而有高腰的皮靴,内衬毡袜或狗皮袜头,轻暖便于步行,俗称土马。帽则有多种。冬日,乡民多戴毡帽,叫耳朵帽,多为黑、褐色,左右有两耳,上缀以皮,用以护头耳面部。富人有戴缎面皮耳四出帽者,或貂、或狐、或灰鼠,名叫四喜帽,或叫四块瓦。还有戴小帽,俗称帽头的。春秋戴礼帽,夏戴草帽。节庆期间,冬穿丝绸及羊皮袍。绸有宁绸、墨缎、湖绉、宫绸等。日常多穿用粗革绸。富人还有头戴貂帽,穿狐狸皮袍,以丝带束腰,缀以杂佩,如荷包、钱搭、眼镜盒等,累累于腰际,脚穿挤脸缎鞋。贫者身穿旁开襟系纽绊或对开襟短棉袄、棉裤,布色多黑、蓝,脚穿忑砺,在家,外出皆如此。春秋则服夹袍或着马褂,头戴毡帽或小帽,夹鞋多双脸。贫者穿黑、蓝色短袄、裤。夏日,家境好者常穿蓝布裤褂,色微浅,或用灰、白细布,间用麻布、茧绸。外出则服长衫,有竹布、夏布、纱葛等。戴草帽,着青布鞋。贫者穿裤褂,家外一身,或着布鞋或光脚。妇女,四时一般多穿粗布长衫,内穿袄裤,有的还套短褂,布鞋不绣。

进入民国初年,城市新派青年喜穿制服、西装。富者又有在袍褂之外,冬罩皮大衣,皮有狐、貉、貂、鼠,领用全獭。帽多獭皮,袜则棉绒。春秋着袍褂,呢鞋革履,裤不束脚。但老年人尚以腿带扎裤脚。夏则易单服,式样相同。城市妇女装束,先是旗袍及膝,袖达肘际,赤露两臂,裤长仅尺余,下穿高筒袜子,两腿皆外露,首挽圆髻。后来的旗袍则喜长,下可蔽足,左右开禊,微露两腿,腰部瘦束,臂部外呈,领高及耳,足著高跟鞋,或头上斜顶小帽,戴戒指手镯。也时有穿月白褂黑裙、布鞋的。发式为剪齐耳短发。乡间妇女装束,一般无明显变化,姑娘梳辫,妇人挽髻。佩有围巾首饰等。近代变化很大,花色繁多,样式新颖,城市多穿中山装、西服,妇女着各式裙、裤、衫褂,皆时装。儿童则更花色繁富,美不胜收。

20世纪50年代初,城乡汉族在服装款式方面,男性成年人多为长衫、对襟短衣等,妇女则多为唐装。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着装受该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如居住在布依族地区的汉族,很多人戴的头巾用布依族土花布,与布依族趋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城镇居民男性逐渐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和夹克衫等,农村居民中则只有少部分穿中山装和列宁装等(主要是青年),大多仍着传统的对襟短衣,少部分老年男性仍穿长衫。贵州的汉族遍布全省各地,大部分地区的服饰与全国各地汉族中流行的服饰无异,惟有安顺一带汉族屯军遗民屯堡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服饰习俗特点:妇女着蓝色或青色大襟长袍,袍长至脚踝,系长围腰,腰缠布或锦丝质地的长腰带,在衣襟、袖口等处均镶有漂亮的花边,老年妇女额扎黑布带(中青年妇女扎的是白布带),戴银耳坠,着银制或玉制手镯,鬓发遮耳,发挽髻套上马尾编织的发网,插发簪,脚穿尖头平底绣花布软鞋。妇女婚后均修眉、剃额。男子穿长衫、系腰带,其色亦以青色或蓝色为主。

1949年以前,海南汉族农村男子多穿黑布唐装,款式与内地其他省份相同。女子穿黑或蓝色圆领、右腋开纽大襟衣。地主、绅士多穿长袍马褂,公教人员多穿中山装,华侨或有钱人家中年男子多穿西装,女子多着旗袍,学生着学生装,款式与内地省份相同。1949年后,农村青年衣着受城市影响,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文化大革命”中,款式与色彩比较简单,男的多穿中山装或绿军装,上年纪的男女仍穿唐装和大襟衣。有文化的中青年妇女穿西装裤,穿裙子的极少。夏天男女喜穿绿军装,戴绿军帽。改革开放后,衣着发生很大变化,市场上有什么款式人们就穿什么款式,特别是青年男子依次流行喇叭裤、牛仔裤、直筒裤、西装裤等;青年女子流行百叶裙、连衣裙、西装裙、套裤、皮夹克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服装,中青年男女讲究时尚。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城乡穿旧款式衣服和打补丁衣服的人越来越少。

明清时期,是东北汉族剧增的时期。明朝建国以后,把元朝的服饰完全废弃了,上取周汉,下承唐宋,把冠服制度作了大规模的调整。明朝服饰的改革,先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一直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才基本定型,恢复了汉族服饰习俗的传承。

男子服饰以袍服为主,市井佃民穿纱细绫罗,但颜色只限用青、黑,领口用白绫或白绢护之,袍服是盘领右衽,宽袖,颜色有定制。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裙子等。衣服的款式多仿唐宋,承袭汉族的传承习俗,衣服是用右衽。其具体形制,《明会典》中有明确的规定,质料、色彩、纹样、尺寸等,都不得随意为之。

明代汉族的冠帽制度也很有特色,有乌纱帽、幞头、网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合一统帽。朝视戴乌纱帽。春节、朝会、谢恩戴幞头,幞头承袭了宋制,为两脚伸展,长如直尺。网巾是男子成年的标志,用以束发,一般是衬在冠帽之内,有时也单独戴网巾,使其直接露于外面。四方平定巾是职官和儒士的便帽,其造型四角皆方,所以又称“四方角巾”,质料多用黑色的罗纱制成。六合一统帽,即俗称“瓜皮帽”,多用于市民百姓,是用六片罗帛拼成。除此以外男子的冠帽还有忠靖冠、高士巾和遮阳帽等。

明代汉族男子发式是蓄全发的。妇女发式是梳髻发,其式样多承宋制。嘉靖年间以后,变化日繁,有的把发髻梳成扁圆形状,在髻顶簪宝石花,名谓“挑心髻”;有的把发髻梳高,用金银丝绾结,顶上饰以珠翠,状如纱帽;有的承袭汉制,梳堕马髻,梳时将发上执,梳成一个大髻,垂于脑后。鬏髻也很流行,大都承袭古制,用铁丝织环,外编假发,是一种发饰的固定饰物,俗称“彭”,戴时罩在髻上,用簪绾住头发。鬏髻到明末,式样更繁,有罗汉鬏、双飞燕、懒梳头等,到清代仍为妇女所喜好。

黑龙江地区因天冷,男人多穿牛皮直缝靴。妇女多缠足,鞋多为弓鞋,用香樟木做高底,木底在外边的叫“外高底”,名称有“杏叶”、“莲子”、“荷花”等;木底在里边的叫“里高底”,又叫“道士冠”。老年妇女多穿平底鞋,叫“底儿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