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纪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纪分类:【文化精萃】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东汉末荀悦撰。30卷。又名《前汉纪》,以区别于《后汉纪》。奉汉献帝命撰,成书于建安五年(200)。仿《左传》体例,简化《汉书》,按年月顺序编写史事,内容大致不超《汉书》范围,而亦有所删补。所述史事“词约事详”,对后世编年史书颇有影响。北宋天圣后已无善本。《四部丛刊》据明嘉靖黄姬水刊行本影印。 史书名。东汉末荀悦撰。30卷。编年体西汉史,记事起迄年代同《汉书》。建安三年(198)始撰,五年(200)书成。全书仿《左传》体例,以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为指导原则,对东汉班固《汉书》剪裁联络,删繁就简,内容基本未超出《汉书》范围。但也偶有增补,为汉代编年体史书之代表作。 书名。东汉荀悦撰,30卷。现通行版本为《四部丛刊》影印本。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年间刊本。 本书所记历史时间和《汉书》一样,起于汉高祖元年(前206),止于王莽灭亡(23),为西汉一代232年之史事。通过论载西汉一代,“明主贤臣,规范法则,得失之轨”,让当时的统治者“有鉴乎此”(《汉纪?目录》),为本书的主要观点。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乃令荀悦依照《左氏传》编年体例改编。荀悦以帝纪为主体,将《汉书》各传及表、志文字,按其年月次序,分别编入。《汉纪》全书仅18万字,只占《汉书》四分之一的篇幅,而西汉一代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典章制度等,都有条不紊地记载下来,颇便读者阅读。所以,《汉纪》历来就有词约而事详的誉称。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精心撰写史论。它在每篇帝(后)纪里,加进“荀悦曰”的因事而发的史论,用以总结为政的得失,给人以启示。如两汉田赋,由什五税一、三十税一,甚至百一而税,灾荒之年,更诏除田之租税。对这种减免田赋的措施,不少史家当作惠政加以颂扬。荀悦却在《汉纪?孝文皇帝纪》下评论说:“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今不正其本,而务除租税,适足以资豪强”。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荀悦的这种分析是至理名言。 我国编年体史书,始自《春秋左氏传》。但自司马迁纪传体史书《史记》问世后,编年体史书沉沦已久,及至荀悦《汉纪》出现。才重新为学者所重视,继作兴起,使之成为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一种史书体例,从而为我国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学术类著作。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断代史。东汉荀悦撰,三十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皆有著录。明吕?校正翟清刊本为早,清康熙(1662―1722)年中蒋国祥刊本为佳,该刊本附有《汉纪》和《后汉纪》字句异同考。今通行《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本等,民国纽永建撰有《前汉纪校释》三卷。内容记载西汉一代二百余年史事。于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奉命撰写,建安五年完成。以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著功勋、表贤能为指导思想,依《左传》体对《汉书》纪传体的体例和多用僻字古词的文字形式进行修改。该书以帝纪为主体,把《汉书》各传及表、志之文,按其年月的先后,分别编入,对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之重要事迹,都有述及,简明扼要,比《汉书》更便于读者。作者继承史书自注的传统,用“荀悦曰”对历史事物和人物作出评论。自《左传》以后,编年体史书不兴,及该书问世,又为学者重视,继作不绝,与纪传体并列为两大体例的“正史”。唐刘知己《史通?六家》列《汉纪》为“左传家”之首。南宋王?《两汉纪后序》亦称《汉纪》“于朝廷纪纲,礼乐刑政,治乱成败,忠邪是非之际,指陈论著,每致意焉。故其词纵横放肆,反复辩达,明白条畅,既启告当代,而垂训无穷。”可见《汉纪》于史事、史识都有可与《汉书》相互印征之处。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