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汉赋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汉赋分类:【传统文化】 汉代盛行的赋体文学作品总称。两汉400年间,赋是一般文士致力写作的文体,故被认为汉代文学代表,专称“汉赋”。形式上继承荀卿《赋篇》体制及《楚辞》词藻,并受到战国后期纵横家散文影响。汉赋有“骚体赋”、小赋和大赋之分。“骚体赋”流行于汉初,追随《楚辞》余绪,多为抒发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小赋兴起于东汉中期,形制短小,以讥讽时事、抒情咏物为主。大赋为汉赋主体,流行于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期,鼎盛于武帝、宣帝时代。多数描写汉帝国之声威,京都之繁华、宫苑之富丽和帝王之奢侈,铺张扬厉,渲染夸饰。赋末往往委婉致讽,所谓“曲终而奏雅”,“劝百而讽一”。因其大多“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故为当时统治者所喜爱。乐府诗和五言诗兴起后,赋体作品即渐趋衰落。 汉代最主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在继承荀(况)赋、主要是宋(玉)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借鉴、综合了“楚辞”、《诗经》和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而形成的一种新文体,在东汉末年五言诗兴起之前,它几乎是汉代文人创作的唯一形式。相对于后来讲究声律、对仗的俳赋、律赋,一般又称汉赋为古赋。汉赋从体制上可分三类: 骚体赋、散体大赋和小赋。骚体赋盛行于汉初,是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代表作有贾谊的《鸟赋》、《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班彪的《北征赋》等;散体大赋盛行于西汉武帝至东汉和帝、安帝之世,它一般篇幅很长,规模巨大,采用主客问答体,韵散间出,散文意味较浓,代表作家作品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等;小赋是篇幅较短、通篇押韵的韵文,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咏物小赋和抒情小赋,前者产生于西汉,专一咏物,如枚乘《柳赋》、称衡《鹦鹉赋》等,后者产生于西汉,以抒情言志为主,如张衡的《归田赋》等。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骚体赋是散体大赋的前驱形式,抒情小赋则是散体大赋的演变。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