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沃尔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沃尔夫分类:【文化精萃】 德国女作家。出生于兰茨贝格―瓦尔特一个商人家庭。中学毕业后入耶拿和莱比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文学。1953年大学毕业后在《新德意志文学》编辑部和出版社工作,开始写文学评论,提出自已的文学见解。1961 年发表短篇小说《莫斯科的故事》。1963年出版长篇小说《分裂的天空》,以两个德国为主题,通过少女莉塔和化学家曼弗雷德的恋爱故事,反映了德国的分裂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小说采用倒叙法,现实和回忆平行发展,语言简洁、含蓄。这部作品受到东、西德的普遍欢迎,沃尔夫也成为令人注目的女作家。她接着发表的长篇小说《回忆克里斯塔?T》、《童年典范》和短篇小说集《菩提树下》,也都引起过热烈的反响。前者是民德文学由表现外部世界转向表现人物内心,突出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的代表作。1979年她发表中篇小说《茫然无处》,通过虚构的浪漫派作家的会见,表现了当时艺术家和社会的矛盾。80年代发表的另一中篇小说《卡珊德拉》,以古代特洛伊国王的女儿卡珊德拉为主人公,由于人们不听她的预言酿成了战争灾祸。小说通过她在被杀之前的回忆、思考,重写了特洛伊战争的历史,提出了当代人类十分关切的战争与和平问题。沃尔夫还写有不少评论、散文和随笔。《读与写》是文学论著集。反映了她的美学观点。她的各类作品文笔优美、细腻,抒情味很浓,体现了女性作家的特点。 著名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家。1922年生于维也纳。1933年,随父母移居到捷克。1938年,在他16岁时,父母将他送往英国,沃尔夫在英国念完高中。但因其时英国已对德国宣战,认为沃尔夫是一个敌对国的外国人,遂将他送到利物浦北部的一个拘留营。在拘留营中,他遇到从纳粹占领下的欧洲大陆逃来的许多犹太难民,其中包括著名学者休伯特?埃利亚斯,也是在这里,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他的家人已迁居纽约,他被允许离开英国前往美国。在纽约,他开始学习生物化学。后因参加了人类学家鲍德梅克(Hortense Powdermaker,曾于1920年在伦敦经济学院受教于马林诺夫斯基)的人类学课程,遂改学人类学。1942年,在完成本科课程以前,他应召入伍,并获得一枚银质勋章。战后,他返回美国,于1946年获得学士学位,并于同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在尤里安?斯图尔特和露斯?本尼迪克特指导下继续学习人类学,同时,他与同学西敏司(Sidney Mintz)等人开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195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几年里,他与斯图尔特一道在墨西哥从事田野调查,写了一些关于农民的重要论文以及专著《动荡土地之子》(1959)。此后又任教于密歇根大学,1964年,他出版了一本重要著作《人类学》,进一步深化了他对农民的比较历史学兴趣。1966年,又出版了名著《20世纪的农民战争》。在越战初期,他与同事和朋友马歇尔?萨林斯一道发起了第一个教师反越战组织。1971年,任莱曼学院杰出教授。1982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1990年,获麦克阿瑟Genius奖。1999年,埃里克?沃尔夫因患癌症去世。沃尔夫一生都致力于农民研究。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农民和农民世界如何被纳入现代工业社会,是19和20世纪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对欧洲-美洲殖民主义、资本主义在扩张过程中对其他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是沃尔夫始终关注的问题。受马克思主义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等理论的影响,在《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一书中,他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科学(包括人类学)将“非西方人民”视为“没有历史的人民”的学术传统,认为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必然结果,他强调必须在世界整体的视野中来研究各社会及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道主义和方法论这两方面,这部著作都给人类学界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